髦遣使持诏到许昌,即命暂留司马昭屯军许昌,以防东吴。昭心中犹豫未决。钟会曰:“大将军新亡,人心未定,将军若留守于此。万一朝廷有变,悔之何及?”昭从之,即起兵还屯洛水之南。髦闻之大惊。太尉王肃奏曰:“昭既继其兄掌大权,陛下可封爵以安之。”髦遂命王肃持诏,封司马昭为大将军、录尚书事。昭入朝谢恩毕。自此,中外大小事情,皆归于昭。却说西蜀细作哨知此事,报入成都。姜维奏后主曰:“司马师新亡,司马昭初握重权,必不敢擅离洛阳。臣请乘间伐魏,以复中原。”后主从之,遂命姜维兴师伐魏。维到汉中,整顿人马。征西大将军张翼曰:“蜀地浅狭,钱粮鲜薄,不宜远征;不如据险守分,恤军爱民:此乃保国之计也。”维曰:“不然。昔丞相未出茅庐,已定三分天下,然且六出祁山以图中原;不幸半途而丧,以致功业未成。今吾既受丞相遗命,当尽忠报国以继其志,虽死而无恨也。今魏有隙可乘,不就此时伐之,更待何时?”夏侯霸曰:“将军之言是也。可将轻骑先出枹罕。若得洮西南安,则诸郡可定。”张翼曰:“向者不克而还,皆因军出甚迟也。兵法云: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今若火速进兵,使魏人不能提防,必然全胜矣。”

文鸯单骑退雄兵 姜维背水破大敌三国英豪英勇传奇再现《三国演义》篇章

  1. 毌丘俭起兵反抗司马氏
  • 毋丘俭,字仲恭,河东闻喜人。面对司马氏家族暴政,起兵反抗,意图恢复汉室。
  • 毌丘俭与征西将军司马懿对抗,虽兵力悬殊,但决心不屈,展现了古代将领的英勇和坚定信念。
  1. 文钦父子起兵响应
  • 文钦,字伯济,为毌丘俭之子,继承父志,率军突袭司马师军营,展现不凡军事才能,令其父亲倍感自豪。
  1. 文鸯单骑冲锋陷阵
  • 文鸯,字季良,乃毌丘俭之孙,继承祖辈遗志,在合肥之战中,单骑突入敌营,所向披靡,彰显了非凡勇气与武艺。
  1. 姜维背水一战破大敌
  • 姜维,字伯约,蜀国重臣,在洮西南安之战中,选择背水而战,以弱击强,成功破敌,展示了智勇双全的军事策略。
  1. 王肃建议稳定军心
  • 王肃,字公休,太尉,对司马师提出重要建议:抚恤士兵家属,断绝敌军归路,增强我军信心,确保战争胜利。
  1. 司马昭果断决策
  • 司马昭,字子上,大将军、录尚书事,面对内外大事,果断决策,调整军队部署,确保战事进展顺利,体现了卓越的领导力。
  1. 后主刘禅遣使求援
  • 刘禅,字公亮,蜀帝,面对内忧外患,遣使至许昌求援,希望朝廷能给予援助,共抗外敌,彰显了蜀汉的无奈和期待。
  1. 钟会献策防东吴
  • 钟会,字士季,谋士,献策于司马昭,指出东吴可能的变故,建议暂留司马昭屯军许昌以防东吴,体现了其深谋远虑。
  1. 姜维北伐收复失地
  • 姜维,字伯约,坚持北伐中原,收复失地,展现了蜀汉的雄心壮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为国家和民族的复兴不懈努力。
  1. 王肃献计封赏司马昭
  • 王肃,字公休,最终献计献策,提议封司马昭为大将军、录尚书事,以巩固其权力和地位,体现了他对国家稳定的深思熟虑。
  1. 张翼献策坚守险要
  • 张翼,字翼德,蜀国名将,提出坚守险要之地,保护人民和军队的建议。他的智慧和勇气帮助蜀国度过了危机,成为战争中的关键人物。
  1. 夏侯霸献策速战速决
  • 夏侯霸,字伯雍,为蜀国提供战略建议,主张速战速决,减少无谓的消耗。他的观点得到了采纳,使得蜀军能够在关键时刻获得优势。
  1. 姜维决战取得胜利
  • 姜维,字伯约,凭借坚定的意志和出色的战术指挥,成功决战,取得了对魏的胜利。他的勇敢和坚韧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赞誉。
  1. 王肃分析形势
  • 王肃对当前形势进行了深刻的分析,提出了“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的战略思想。这一思想对于蜀汉来说至关重要,帮助蜀军找到了战胜敌人的关键。
  1. 姜维总结经验教训
  • 姜维在战后反思自己的军事行动,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自己的军事素养。他深知胜败乃兵家常事的道理,并以此为动力继续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而奋斗。
  1. 王肃展望未来
  • 王肃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对未来的战争进行了预测和展望。他相信只要能够吸取过去的经验教训,蜀汉就能在战场上取得更大的胜利。
  1. 姜维展望未来
  • 姜维则更加关注未来的发展。他深知自己肩负着复兴汉室的重任,因此将继续努力,为实现国家的和平与繁荣而不懈奋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