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贯中
这首诗描绘了三国时期诸葛亮与孟获的故事。诗中描述了诸葛亮在南蛮的冒险之旅,以及他在庵中等待诸葛亮时,隐者向他展示如何应对当地毒蛇和蝎子的方法。同时,诗中也表达了对孟获反叛行为的批评和对其隐居生活的同情。 诗句: ```plaintext 三国演义 · 第八十九回 · 武乡侯四番用计 南蛮王五次遭擒 ``` 译文: 《三国演义》第八十九回,讲述了蜀汉丞相诸葛亮为了平定南方的叛乱而四次设下计谋
【译文】 诸葛亮曰:“这样下去,南方的蛮族就无法平服了。南方的蛮族不平,又怎能吞并吴、魏,再复兴汉室?这是辜负了先帝托孤之重,生不如死啊!”老叟曰:“丞相不必忧虑。老夫指引一处,可以解此之困。”诸葛亮曰:“老先生有何高见,望赐指教。”老叟曰:“此地往西数里,有一山谷,进入后行二十里,有溪名万安溪。溪中有高士,号为万安隐者;此人已不出溪有数十余年矣。其草庵后有一泉,名为安乐泉。人若中毒
诗句 诸葛亮回到大寨之中,令军士掘地取水。掘下二十余丈,并无滴水;凡掘十余处,皆是如此。军心惊慌。孔明夜半焚香告天曰:“臣亮不才,仰承大汉之福,受命平蛮。今途中乏水,军马枯渴。倘上天不绝大汉,即赐甘泉!若气运已终,臣亮等愿死于此处!”是夜祝罢,平明视之,皆得满井甘泉。后人有诗曰:“为国平蛮统大兵,心存正道合神明。耿恭拜井甘泉出,诸葛虔诚水夜生。” 译文 在返回蜀国的途中
【注释】 孟:即诸葛亮的别号孔明。 整兵:整顿兵马,准备再战。 南蛮王:指南方少数民族的首领,这里特指孟获。 下文:指下文将要叙述的内容。 【译文】 不知这次孟获重整旗鼓,前来作战,是胜还是败呢?请看下文分解。 【赏析】 《三国演义》第八十九回“武乡侯四番用计 南蛮王五次遭擒”讲述的是诸葛亮第四次出使南蛮国时,孟获再次被擒的故事。 诸葛亮在第七次出征之前,曾对孟获得信,让他在兵临城下时投降
诗句原文: 却说孔明自驾小车,引数百骑前来探路。前有一河,名曰西洱河,水势虽慢,并无一只船筏。孔明令伐木为筏而渡,其木到水皆沉。孔明遂问吕凯,凯曰:“闻西洱河上流有一山,其山多竹,大者数围。可令人伐之,于河上搭起竹桥,以渡军马。”孔明即调三万人入山,伐竹数十万根,顺水放下,于河面狭处,搭起竹桥,阔十余丈。乃调大军于河北岸一字儿下寨,便以河为壕堑,以浮桥为门,垒土为城;过桥南岸,一字下三个大营
【原诗】 三国演义 · 第八十七回 · 征南寇丞相大兴师 抗天兵蛮王初受执 王连再三苦劝,孔明不从。是日,孔明辞了后主,令蒋琬为参军,费祎为长史,董厥、樊建二人为掾史;赵云、魏延为大将,总督军马;王平、张翼为副将;并川将数十员:共起川兵五十万,前望益州进发。忽有关公第三子关索,入军来见孔明曰:“自荆州失陷,逃难在鲍家庄养病。每要赴川见先帝报仇,疮痕未合,不能起行。近已安痊,打探得系吴仇人已皆诛戮
诗句及译文 原文: 却说孔明连日不见孟获兵出,遂传号令教大军离西洱河,望南进发。此时正当六月炎天,其热如火。有后人咏南方苦热诗曰:“山泽欲焦枯,火光覆太虚。不知天地外,暑气更何如!”又有诗曰:“赤帝施权柄,阴云不敢生。云蒸孤鹤喘,海热巨鳌惊。忍舍溪边坐?慵抛竹里行。如何沙塞客,擐甲复长征!” 译文: 诸葛亮听说连日来孟获没有出兵,便传号令让大军离开西洱河,向南前进。当时正值六月炎热的天气
诗句: - 三国演义 · 第八十六回 · 难张温秦宓逞天辩 破曹丕徐盛用火攻: 这是《三国演义》中魏主曹丕的感叹,描述了他看到江南的防御工事后感到惊讶和无奈。 译文:魏国的细作得知此事,迅速报告给中原的魏国皇帝。曹丕听到这个消息,非常愤怒地说:“吴国和蜀汉已经联合起来,他们必定有图谋中原的意图。不如我先讨伐他们。”于是下令召集文武官员,商议起兵伐吴的计划。此时大司马曹仁、太尉贾诩已经去世
三国演义第八十八回 · 渡泸水再缚番王 识诈降三擒孟获 诗句释义: -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蜀汉的丞相,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发明家。 - 孟获:本为南蛮部落的首领,因多次反叛被诸葛亮捕获,并最终投降。 - 董荼那:孟获的部下,曾向诸葛亮投降后又背叛。 - 马岱:蜀汉名将,与诸葛亮共同参与了多次对南蛮部落的战争。 译文: 话说诸葛亮已有细作探知此事,于是密传号令,教各寨将士整顿军器
``` 《三国演义》·第八十八回 · 渡泸水再缚番王 识诈降三擒孟获 却说孔明放了孟获,众将上帐问曰:“孟获乃南蛮渠魁,今幸被擒,南方便定;丞相何故放之?”孔明笑曰:“吾擒此人,如囊中取物耳。直须降伏其心,自然平矣。”诸将闻言,皆未肯信。当日孟获行至泸水,正遇手下败残的蛮兵,皆来寻探。众兵见了孟获,且惊且喜,拜问曰:“大王如何能勾回来?”获曰:“蜀人监我在帐中,被我杀死十余人,乘夜黑而走;正行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