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说孔明自驾小车,引数百骑前来探路。前有一河,名曰西洱河,水势虽慢,并无一只船筏。孔明令伐木为筏而渡,其木到水皆沉。孔明遂问吕凯,凯曰:“闻西洱河上流有一山,其山多竹,大者数围。可令人伐之,于河上搭起竹桥,以渡军马。”孔明即调三万人入山,伐竹数十万根,顺水放下,于河面狭处,搭起竹桥,阔十余丈。乃调大军于河北岸一字儿下寨,便以河为壕堑,以浮桥为门,垒土为城;过桥南岸,一字下三个大营,以待蛮兵。
却说孟获引数十万蛮兵,恨怒而来。将近西洱河,孟获引前部一万刀牌獠丁,直扣前寨搦战。孔明头戴纶巾,身披鹤氅,手执羽扇,乘驷马车,左右众将簇拥而出。孔明见孟获身穿犀皮甲,头顶朱红盔,左手挽牌,右手执刀,骑赤毛牛,口中辱骂;手下万余洞丁,各舞刀牌,往来冲突。孔明急令退回本寨,四面紧闭,不许出战。蛮兵皆裸衣赤身,直到寨门前叫骂。诸将大怒,皆来禀孔明曰:“某等情愿出寨决一死战!”孔明不许。诸将再三欲战,孔明止曰:“蛮方之人,不遵王化,今此一来,狂恶正盛,不可迎也;且宜坚守数日,待其猖獗少懈,吾自有妙计破之。”
诗句原文:
却说孔明自驾小车,引数百骑前来探路。前有一河,名曰西洱河,水势虽慢,并无一只船筏。孔明令伐木为筏而渡,其木到水皆沉。孔明遂问吕凯,凯曰:“闻西洱河上流有一山,其山多竹,大者数围。可令人伐之,于河上搭起竹桥,以渡军马。”孔明即调三万人入山,伐竹数十万根,顺水放下,于河面狭处,搭起竹桥,阔十余丈。乃调大军于河北岸一字儿下寨,便以河为壕堑,以浮桥为门,垒土为城;过桥南岸,一字下三个大营,以待蛮兵。
译文:
诸葛亮亲自驾驶一辆小车,率领几百名骑兵前来侦察路况。前面有一条河流,叫做西洱河,水流虽然缓慢,但并没有船只可以渡河。于是,诸葛亮命令伐木做筏子来渡过河水,但是木材一旦投入水中就立刻沉没。诸葛亮于是询问吕凯的意见,吕凯回答道:“听说西洱河上游有一座山,山上长满了竹子,大的竹子有几围粗。我们可以派人去砍伐这些竹子,然后在河边搭建起竹桥来渡军。”诸葛亮随即调动了三万人到山上伐木,收集到了大量的竹子,顺着水流放下去,在河面较窄的地方搭建起了十几丈长的竹桥。然后,诸葛亮调动大批军队,在河的北岸一字排开安营扎寨,用河水作为防御工事,用浮桥作为进攻的道路,用泥土筑成了城墙;过了浮桥后,又一字排列下三个大军营寨,以等待敌军的到来。
注释与赏析:
- “却说” - 这里开始叙述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的故事。
- “自驾小车,引数百骑前来探路。” - 诸葛亮亲自驾车,率领少量骑兵前来侦查道路情况。
- “前有一河,名曰西洱河,水势虽慢,并无一只船筏。” - 前方有一条名叫西洱河的河流,虽然水流缓慢,但没有可用的船只。
- “伐木为筏而渡…木到水皆沉。” - 诸葛亮下令伐木制作筏子用来渡过这条河,但木头一旦放入水中就会沉没。
- “孔明遂问吕凯,凯曰:‘闻西洱河上流有一山,其山多竹,大者数围。’…诸将大喜。” - 诸葛亮向吕凯询问关于西洱河上游的情况,吕凯回答说有一个山头,那里长满了竹子,大的竹子有几围粗。这个消息让众将非常高兴。
- “孔明即调三万人入山,伐竹数十万根…于河面狭处,搭起竹桥,阔十余丈。” - 诸葛亮立即调动了三千人进山砍伐竹子,收集到几十万根竹子,顺着水流放下去,在河面较窄的地方搭建起了十几丈长的竹桥。
- “乃调大军于河北岸一字儿下寨…以河为壕堑,以浮桥为门,垒土为城;过桥南岸…一字下三个大营…以待蛮兵。” - 随后,诸葛亮调动了大量军队在河岸一侧一字排开安营扎寨,把河水当作防御工事,利用浮桥作为进攻的道路,并构筑了城墙;过了浮桥之后,又在对面一字排列下三个大军营寨,用以应对敌军的到来。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诸葛亮在西洱河一带的军事行动来展示他的智谋和策略。通过伐木造筏、建立桥梁等手段,巧妙地解决了无船只渡河的问题。此外,诸葛亮还通过调动大量军队、设置军营和城池等措施,充分展现了他善于利用地理环境、战术策略的能力,以及他对于战事的精准把控和预见性。整体来看,这首诗不仅体现了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也展示了三国时期的军事斗争场面和战略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