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曰:“如此则蛮方不可平矣。蛮方不平,安能并吞吴、魏,再兴汉室?有负先帝托孤之重,生不如死也!”老叟曰:“丞相勿忧。老夫指引一处,可以解之。”孔明曰:“老丈有何高见,望乞指教。”老叟曰:“此去正西数里,有一山谷,入内行二十里,有一溪名曰万安溪。上有一高士,号为万安隐者;此人不出溪有数十余年矣。其草庵后有一泉,名安乐泉。人若中毒,汲其水饮之即愈。有人或生疥癞,或感瘴气,于万安溪内浴之,自然无事,更兼庵前有一等草,名曰薤叶芸香。人若口含一叶,则瘴气不染。丞相可速往求之。”孔明拜谢,问曰:“承丈者如此活命之德,感刻不胜。愿闻高姓。”老叟入庙曰:“吾乃本处山神,奉伏波将军之命,特来指引。”言讫、喝开庙后石壁而入。孔明惊讶不已,再拜庙神,寻旧路上车,回到大寨。次日,孔明备信香、礼物,引王平及众哑军,连夜望山神所言去处,迤逦而进。入山谷小径,约行二十余里,但见长松大柏,茂竹奇花,环绕一庄;篱落之中,有数间茅屋,闻得馨香喷鼻。孔明大喜,到庄前扣户,有一小童出。孔明方欲通姓名,早有一人,竹冠草履,白袍皂绦,碧眼黄发,欣然出曰:“来者莫非汉丞相否?”孔明笑曰:“高士何以知之?”隐者曰:“久闻丞相大纛南征,安得不知!”遂邀孔明入草堂。礼毕,分宾主坐定。孔明告曰:“亮受昭烈皇帝托孤之重,今承嗣君圣旨,领大军至此,欲服蛮邦,使归王化。不期孟获潜入洞中,军士误饮哑泉之水。夜来蒙伏波将军显圣,言高士有药泉,可以治之。望乞矜念,赐神水以救众兵残生。”隐者曰:“量老夫山野废人,何劳丞相枉驾。此泉就在庵后。”教取来饮。于是童子引王平等一起哑军,来到溪边,汲水饮之;随即吐出恶涎,便能言语。童子又引众军到万安溪中沐浴。
【译文】
诸葛亮曰:“这样下去,南方的蛮族就无法平服了。南方的蛮族不平,又怎能吞并吴、魏,再复兴汉室?这是辜负了先帝托孤之重,生不如死啊!”老叟曰:“丞相不必忧虑。老夫指引一处,可以解此之困。”诸葛亮曰:“老先生有何高见,望赐指教。”老叟曰:“此地往西数里,有一山谷,进入后行二十里,有溪名万安溪。溪中有高士,号为万安隐者;此人已不出溪有数十余年矣。其草庵后有一泉,名为安乐泉。人若中毒,取此水饮用便可康复。有人或生疥癞,或感瘴气,于万安溪内洗浴,自然无事。更兼庵前有一等草,名叫薤叶芸香。人若口含一叶,则瘴气不染。丞相可速往求之。”诸葛亮拜谢,问曰:“承丈者如此活命之德,感激之情,难以言表。愿闻高姓。”老叟入庙曰:“吾乃本处山神,奉伏波将军之命,特来指引。”言讫,喝开庙后石壁而入。诸葛亮惊讶不已,再拜庙神,寻旧路返回大寨。次日,诸葛亮备上信香、礼物,引王平及众哑军,连夜望山神所言之地前行,迤逦而进。
【注释】
- 孔明(诸葛亮):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和发明家。字孔明,琅琊郡阳都县(今山东沂南)人。
- 伏波将军:即马援,东汉著名将领。曾随刘秀平定河北等地,屡立战功。后因反对刘秀称帝而辞官还乡。
- 万安溪:位于西南地区,是一个清澈的小溪。
- 安乐泉:万安溪中一个清澈见底的小泉,能治愈疾病。
- 薤叶芸香:一种具有特殊功效的草药名称。
- 伏波将军之命:表示是伏波将军所托付的任务。
- 山神:在民间信仰中,山中居住的神灵被认为是山的灵魂,拥有保护或惩罚山下居民的力量。
- 司马懿:字仲达,三国时期魏国政治家、军事家。
- 诸葛瞻:诸葛亮之子,继承父志辅佐刘备之子刘禅。
【赏析】
《三国演义》第八十九回“武乡侯四番用计 南蛮王五次遭擒”讲述了诸葛亮智算南蛮王孟获的故事。故事中,诸葛亮通过一系列计谋最终成功制服了孟获和他的部下,使南蛮归顺汉朝,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边疆的安定。
故事中诸葛亮的智谋体现了古代中国智慧的精髓——善于利用环境与人性弱点,通过巧妙的策略达到目的。诸葛亮不仅运用了心理战术,还巧妙地利用了自然环境和地理优势,使得孟获最终臣服。这反映了他深厚的政治智慧和卓越的领导力,也体现了古代中国谋略学中的“以柔克刚”、“顺势而为”等原则。
故事也展示了古代中国社会对忠诚与智慧的重视。诸葛亮的智慧不仅帮助他成功地完成了任务,也展现了他对先帝刘备的忠心以及他对国家的责任感。这种忠诚和责任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社会所倡导的重要价值观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