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贯中
诗句 1. 三日后,孔明又引众官入朝,请汉中王出。 2. 众皆拜伏于前。 3. 许靖奏曰:“今汉天子已被曹丕所弑,王上不即帝位,兴师讨逆,不得为忠义也。 4. 今天下无不欲王上为君,为孝愍皇帝雪恨。若不从臣等所议,是失民望矣。” 5. 汉中王曰:“孤虽是景帝之孙,并未有德泽以布于民;今一旦自立为帝,与篡窃何异!” 6. 孔明苦劝数次,汉中王坚执不从。 7. 孔明乃设一计,谓众官曰:如此如此
【解析】 “张飞”是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字益德。“先主”指刘备。“孔明”指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是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发明家、书法家等。“瑾”即鲁肃,字子敬。 译文: 张飞在长坂桥头大喝一声,吓退曹操大军,保护了阿斗。刘备听说张飞被射中,十分痛心,便让赵云带兵去接应。张飞与赵云在长坂桥相遇后,一起追赶曹军。 关羽被东吴的吕蒙偷袭杀死,孙权为了笼络刘备
``` 孟达知刘封扯书斩使,勃然大怒,亦领兵出迎。两阵对圆,封立马于门旗下。以刀指骂曰:“背国反贼,安敢乱言!” Translation: Upon learning that Liu Feng's banner was raised, Meng Da immediately learned from his nephew of Liu Feng's rebellion against him
诗句 - 汉中王惊曰:“ :汉中王感到震惊和不安。 - 陷孤于不义,皆卿等也!” :指责那些使他处于不义之中的人。 - 孔明曰:“王上既允所请,便可筑坛择吉,恭行大礼。” :诸葛亮建议并鼓励汉中王接受他的建议。 - 即时送汉中王还宫,一面令博士许慈、谏议郎孟光掌礼,筑坛于成都武担之南。 :立即安排了一切,包括送汉中王回宫以及准备典礼。 - 诸事齐备,多官整设銮驾,迎请汉中王登坛致祭。
曹丕接诏欣喜,谓贾诩曰:“虽二次有诏,然终恐天下后世,不免篡窃之名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曹丕接了诏书后非常高兴,但仍然担心将来的天下和后世会给我带来“篡位”的恶名。 贾诩回答说:“此事极易,可再命张音赍回玺绶,却教华歆令汉帝筑一坛,名‘受禅坛’;择吉日良辰,集大小公卿,尽到坛下,令天子亲奉玺绶,禅天下与王,便可以释群疑而绝众议矣。” 这句话的意思是:这件事非常容易,可以让张音带回皇帝的玺绶
【诗句】 三国演义 · 第八十一回 · 急兄仇张飞遇害 雪弟恨先主兴兵 【译文】 关羽的儿子关兴,在父亲去世后,对刘备的忠诚和义气非常坚定。他决定要报仇,以报答父亲的恩情。他请求先主刘备让他去攻打吴国。刘备答应了他的请求,并授予了他先锋将军的职位。关兴想要挂上先锋将军的印信,却有一个少年将奋然出言道:“留下印给我!”这个人是张苞。 【注释】 - 三国演义: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这首诗的翻译如下: ``` 早有人到成都,报说曹丕自立为大魏皇帝,于洛阳盖造宫殿; 且传言汉帝已遇害。汉中王闻知,痛哭终日,下令百官挂孝,遥望设祭,上尊谥曰“孝愍皇帝”。 玄德因此忧虑,致染成疾,不能理事,政务皆托与孔明。 孔明与太傅许靖、光禄大夫谯周商议,言天下不可一日无君,欲尊汉中王为帝。谯周曰:“近有祥风庆云之瑞;成都西北角有黄气数十丈,冲霄而起;帝星见于毕、胃、昴之分,煌煌如月
诗句 1. 华歆等一班文武,入见献帝。歆奏曰:“伏睹魏王,自登位以来,德布四方,仁及万物,越古超今,虽唐、虞无以过此。” 2. 群臣会议,言汉祚已终,望陛下效尧、舜之道,以山川社稷,禅与魏王,上合天心,下合民意,则陛下安享清闲之福,祖宗幸甚!生灵幸甚!臣等议定,特来奏请。” 3. 帝闻奏大惊,半晌无言,觑百官而哭曰:“朕想高祖提三尺剑,斩蛇起义,平秦灭楚,创造基业,世统相传,四百年矣。朕虽不才
诗句:帝颤栗不已。 译文:只见阶下披甲持戈数百余人,皆是魏兵。皇帝泪流满面地对群臣说:“朕愿将天下禅让给魏王,希望留下残喘,以终天年。”贾诩建议说:“魏王必定不会辜负陛下。陛下可急降诏,以安定众心。”皇帝只得令陈群草拟禅国之诏,华歆带着诏书和玺印,引百官至魏王宫献纳。曹丕大喜。开读诏曰:“朕在位三十二年,遭天下荡覆,幸赖祖宗之灵,危而复存。然而今仰瞻天象,俯察民心,炎精之数既终,行运在乎曹氏
诗句: 曹丕废帝篡炎刘 汉王正位续大统 赏析: 此句出自《三国演义》,描绘了曹丕在黄初元年(220年)接受八般大礼,登上帝位的场景。其中“丕”为曹丕的字,“废帝篡炎刘”指的是曹操去世后,曹丕废黜汉献帝,自己登上皇位,实现了对汉朝的篡位。而“汉王正位续大统”则是说曹丕成为新的统治者,接替了汉朝,延续了国家的正统。 曹丕即魏王,接受八般大礼象征着他在政治和礼仪上的权威得到了认可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