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慎荣
这首诗是一首七言古诗,其内容主要表达了对作者李时珍的赞誉和对其著作《本草》的评价。下面是每句话的翻译及注释: 读《本草》 译文 阅读《本草》,了解药理知识。 注释 - 读《本草》:指阅读《本草纲目》(一种古代的药物学专著)。 - 《本草》:即《本草纲目》,是一部关于药物学的重要著作。 时珍真不愧名医 译文 李时珍真正不愧是一位名医。 注释 - 时珍
诗句原文: 一别曾经十数年,相逢醉态尚依然。 谈心频把眉翻上,论世还抛杖在前。 不料诗能每入细,最欣草亦可如烟。 蒹葭秋水何人赋,恐到回中又陟巅。 注释与赏析: - 注释: 1. 温庭筠(约812年-约866年),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 2. 茅堂对薇蕨 - 描述隐者的住所简单朴素,四周环绕着薇菜和蕨类植物。 3. 炉暖一裘轻 -
以下是对《读史》的逐句释义: 天下茫茫无清风,及及皇皇兴兵戎。 秦师东出山东尽,蒙恬北征漠北空。 虽知扫尽熊与虎,尚有所忽虿及蜂。 楚人一炬阿房烬,徒令后人笑祖龙。 这首诗是清代刘慎荣的作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高度概括了整个人类发展的历史。 天下茫茫无清风,及及皇皇兴兵戎。 这句话意味着在历史的长河中,战争不断,国家动荡不安,没有和平时期。 秦师东出山东尽
诗句 1 灭项须迟日 - “灭项”可能指消灭项羽(楚霸王),“须迟”则意味着需要时间。 2. 惟有质太公 - 太公,即姜太公,这里指姜子牙,他辅佐西周武王灭商有功。 3. 此情谁识得 - 这句表达了一种对理解或欣赏其深意的渴望。 4. 着论最明通 - 这里的“着论”可能指的是对某一事件或现象的评论或分析。 5. 然欲强邻并 - “然”可能是表示转折
【注释】 1. 题何屺瞻评《三国志》:为谁写的《三国志》评注。何屺瞻,即何绍基(一七六九—一八四五六),晚清诗人、学者。 2. 帝蜀为公论:以刘备称帝于蜀为例来说明当时的人不敢苟同。 3. 时讵敢然:指当时的人对刘备称帝的议论。讵(jù),岂;然,同“燃”,通“燃”。 4. 文终录杨戏:记录杨戏的话。杨戏,三国时期蜀汉将领,曾劝谏刘备称帝。 5. 卷首冠刘焉:在书的开端处提到刘焉。刘焉
解析 1. 诗句解读: - 第一句:“行路难今难又殊,难哉举一可知隅。” - “行路难”表达了行走的艰难。 - “今难又殊”表示当前的困难与以往相比有所不同。 - “难哉举一可知隅”意味着从一个小小的方面就能看出问题的全貌。 - 第二句:“孤身未必担囊得,空手犹将结伴须。” - “孤身未必担囊得”表示即使一个人,也不一定能携带全部行李。 - “空手犹将结伴须”表示即便没有带东西
【注释】 昔时刀笔吏:昔日的官吏,以刀笔为业。 今时真宰相:如今的宰相。 只来看谒上:只是来拜见皇帝。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唐文宗开成年间(836—840年)任中书舍人期间写的一组咏史诗。这组诗前有小序:“故京兆府参军白居易,才高而好言事,每言必中当世之弊,若《秦中吟》、《新乐府》等讽谏诗,皆此等也。元和初,予自江州司马授杭州刺史,到官未几,会昌二年十二月十八日
【注释】 铭剑:把宝剑刻上名字,表示珍重。 吴越传利剑:吴越地区流传着锋利的宝剑。 光芒久韬剑:宝剑长时间被收藏起来,光芒不再。 佩此数十年:这把宝剑佩带了几十年之久。 未得一试验:没有机会让它发挥作用。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在吴地(今江苏苏州)见到吴越古剑,因它“光芒久韬”而“未得一试验”,遂以“铭剑”为题,抒发感慨之情。 首二句写宝剑的来历和特点,“吴越传利剑”说明是一把好剑
朱静斋副使之任杭州赠言兼以贺其尊人骐骥难教走故迟,烟楼冲破复奚疑。 灵椿未老枝先茁,棠阴犹垂叶更滋。 国计欲烦清白吏,臣心敢负圣明知。 千秋事业无他异,只念前人茹药时。 注释: 1. 朱静斋副使之任杭州:朱静斋是作者的朋友或熟人,担任副使即辅佐的职务,在杭州任此职。 2. 骏马难以驾驭,所以行走速度慢,烟雾缭绕的楼阁(烟楼)冲破云雾仍然让人感到疑惑。 3. 灵椿尚未衰老,其树枝就已经开始生长
【解析】 题干是“留得青钱万古名,文章足已致光荣。先生何把金针度,好慰同乡爱慕情。”这是对诗句的理解,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意,并赏析诗中的思想情感。 深州怀古三首其二:诗人借咏史寄慨,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伤感之情。 留得青钱万古名,文章足已致光荣:这两句的意思是:我留下了千古不朽的美名,我的诗文足以使后人来称赞了。“留得”,即留下,指留下美名;“青钱”指的是古代钱币。“致光荣”,意为使后人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