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羊高
诗句:“秋七月。冬,杞伯姬来求妇。其言来求妇何?兄弟辞也。其称妇何?有姑之辞也。” 译文: 秋天的七月,冬季来临,杞国的伯姬前来请求婚姻。她所说的来求妇是什么意思,是表示这是为了寻求兄弟的妻子吗?又为什么说是寻找嫂子呢? 注释: - 杞伯姬: 杞国的一位贵族女子。 - 求妇: 在古代汉语中,"求妇"指的是为儿子或侄子物色媳妇。 - 兄弟辞: 这里可能指因为年龄差距
```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楚杀其大夫得臣。卫侯出奔楚。五月癸丑,公会晋侯、齐侯、宋公、蔡侯、郑伯、卫子、莒子盟于践土。陈侯如会。其言如会何?后会也。公朝于王所。曷为不言公如京师?天子在是也。天子在是,则曷为不言天子在是?不与致天子也。六月,卫侯郑自楚复归于卫。卫元咺出奔晋。陈侯款卒。秋,杞伯姬来。公子遂如齐。冬,公会晋侯、齐侯、宋公、蔡侯、郑伯、陈子、莒子、邾娄子、秦人于温。天王狩河阳
解析: 这首诗是《左传》中关于僖公三十三年的事件记录,包括了狄侵郑、蔡侯兮卒、齐如宋以及诸侯会盟等情节。诗中详细描述了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通过使用不同的修辞手法,展现了春秋时期的政治斗争和社会风貌。 1. 狄侵郑:描述了狄国侵犯郑国的事件,体现了当时国家之间紧张的关系。 2. 蔡侯兮卒:提到了蔡侯的去世,暗示了政治上的变化,可能预示着未来的动荡。 3. 齐如宋:描述了齐国到宋国的情况
``` 僖公二十三年春,齐侯伐宋,围缗。邑不言围,此其言围何?疾重故也。 注释:邑(音yi)不单指城市,这里“邑”指的是“国”,齐国对宋国的军事行动被记载为“围缗”。由于战事紧急,所以特别提到“围”。 夏五月庚寅,宋公慈父卒。何以不书葬?盈乎讳也。 注释:宋公慈父去世后,没有记载葬礼是因为“盈乎讳”(因为过于悲痛而避免记载)。 秋,楚人伐陈。 注释:楚国对陈国有军事行动。 冬十有一月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历史文献,它记录了公元前659年的若干重要事件。此篇文献不仅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动态,还揭示了人物性格、战争策略及文化礼仪等多方面内容。下面是对本文献的逐句翻译和注解: 1. 狄侵齐: - 含义:晋国北部边境上的狄国(即今天的山西、河北一带)入侵齐国。 - 背景:在春秋时期,各国之间的领土争端频繁,狄国与多个诸侯国有纷争。 2. 秋,公子遂帅师伐邾: -
``` 十有二月癸丑,公会诸侯盟于薄。释宋公。执未有言释之者,此其言释之何?公与为尔也。公与为尔奈何?公与议尔也。 --- 僖公二十三年 春,公伐邾娄,取须朐。 夏,宋公、卫侯、许男、滕子伐郑。 秋八月丁未,及邾娄人战于升陉。 冬十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师败绩。 译文: 在十二月癸丑日,鲁文公和各国诸侯在薄地结盟。解除了宋国的公爵位。没有谁要求解除,那么为什么说解除呢
诗句:春王正月,城楚丘。孰城?城卫也。曷为不言城卫?灭也。孰灭之?盖狄灭之。曷为不言狄灭之?为桓公讳也。 译文:僖公二年春天,周历的正月,城墙筑在楚丘,这是为了保卫城池。为什么要说不筑城卫呢?是因为楚国已经被消灭了。是谁消灭楚国的呢?是北狄人。为什么不说北狄人消灭呢?是因为要为齐桓公掩盖耻辱。 注释: 1. 春王正月:春季的第一个月,表示新的一年开始了。 2. 城楚丘:在楚丘筑城
诗名:《左传·僖公·僖公三十三年》解析 在《左传·僖公·僖公三十三年》中记载,齐国与许国的冲突以及随后晋国对里克的处置,都体现了晋国内部的政治斗争和对背叛者的态度。通过此段历史事件的详细叙述,我们可以看到晋文公死后,其子奚齐、卓子的被弑事件对晋国政治格局的影响。同时,里克作为此次政变的关键人物,他的行为不仅影响了晋国的稳定,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忠义与背叛的复杂看法。此外
《左传·僖公》是中国古代的一篇重要文献,由左丘明编撰,记载了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该文记录了晋国入侵狄国、陈国的灭亡、郑国的外交活动等内容,反映了春秋时期的政治变迁与诸侯之间的纷争。下面是对文章内容和相关注释的解释: 1. 晋国与狄国的冲突 - 事件背景:晋献公之子重耳在流亡至国外期间,通过各种政治联姻和外交手段,逐渐巩固了自己的权势并最终返回晋国成为国君。他即位后,继续扩大晋国的领土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是一篇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历史的重要文献。本篇主要讲述了晋文公和秦国在郑国的冲突、晋国对秦穆公的救援以及随后的战役等事件,通过这些事件展现了当时的政治纷争及人物间的复杂关系。以下是对《左传·僖公三十三年》的解析: - 三月壬申公子季友卒:描述了一位贤能的人物去世。 - 夏四月丙申,鄫季姬卒:提到一位女性去世。 - 秋七月甲子,公孙慈卒:记录了另一位贤者去世的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