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淳
首先输出诗句,然后是译文和注释。 ``` 单君昔佐吾乡幕,垂去还如到郡初。 今日都门重晤语,筐中惟贮古人书。 ``` 译文: 单君曾辅佐我们家乡的幕府,离开时如同刚到郡城。 今天我在京城再次遇见他,他的筐子里只有古人的书。 注释: - 单君:指代某人,单字可能是其名或字。 - 昔佐吾乡幕:昔日曾经辅佐我们的家乡幕府(可能是指地方官)。 - 垂去还如到郡初:即将离去的时候,感觉好像刚到郡城一样。
诗句解析: 1. 万里同晴八月秋 - 这句话表达了一种宽广的视野和时间感,意味着诗人在八月的秋天看到了万里之外的景象。这里的“同晴”可能指的是天气晴朗,而“万里”则强调了这种景象的范围之广。 2. 耆英想像洛中游 - “耆英”在这里可能是指年长的或者有成就的人,而“想像洛中游”则暗示了对这些耆英人物的想象或者回忆,他们可能在洛阳这个历史名城中游览。 3. 相逢笔底翻三峡 -
注释: 兀兀山居,形容一个人独自在山中生活,没有世俗的纷扰。觉日长,感觉日子过得很慢,因为山居的生活比较清静。旧时松槚又成行,指的是过去种下的松树和柏树已经长成了一行行。本无世虑何须遣,意思是本来就没有世俗的忧虑,又何必去派遣呢?一缕晴窗柏子香,指的是窗外的柏树散发着清香。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在山中生活的宁静和舒适。首句"兀兀山居觉日长",描述了他山居生活的悠闲和自在,与外界的喧嚣隔绝
译文: 萧索的屋子中,老和尚维摩正在打坐。风日明媚的时候,阳光洒在身上如同电影般掠过皮肤。病中无法分辨四季更替的早晚,只有那子规鸟的啼叫声伴随着夕阳落下。 注释: - 萧萧一室:形容房间寂静而冷清。 - 二首:这里指两首诗。 - 子规:即杜鹃,是一种鸟类,常在黄昏时鸣叫。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老和尚维摩的生活场景和内心世界,展现了他孤独、寂寞而又坚韧的生活状态。诗中的“病里不分春早晚
这首诗是作者为他的好友、时任杭州知府的王廷用送行而作。以下是对诗句的逐句释义及赏析: - 满城风雨怕催租,赖有诸贤素望孚(第一联)。 注释:全城的风雨预示着即将到来的秋收和春种,农忙时节催交租税是常有的事,但作者担心因为各种原因导致催租困难。“诸贤”指的是王廷用以及其他一些官员。“素望”指的是他们对朝廷或百姓的深厚期望。“孚”(fú)表示信任,说明这些官员们对朝廷有着深厚的信任。 赏析
共北楼 缥缈楼台十二阑,举头人在凤池班。 天风不隔寻常眼,辰极长依咫尺天。 更点分明关政事,规模雄丽厌江山。 东南民物瞻尧日,乞得馀光万里还。 注释: 1. 缥缈(piǎo miǎo):形容建筑高耸入云,或景物轻飘如烟。 2. 十二阑:指楼台的栏杆共有十二根。 3. 举头人在凤池班:意思是说,站在高处的人仿佛置身于皇宫中的凤池班中。 4. 天风不隔寻常眼:意思是说,即使天风强劲
注释: 翠绿的身姿,娇小的腰肢;绛红的嘴唇,楚兰买断了四季的春天。 千万别向世俗的老路走去,却要回头看看萧郎是你后身。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通过描写兰花的形象,赞美了兰花的高洁品质。全诗用意巧妙,寓意丰富,语言优美,耐人寻味。诗人在赞美兰花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愿望
【注解】 (1)鲜于伯机:人名。 (2)二首:两首诗。 (3)论□稔:议论收成。 (4)盍簪:古代的一种礼俗,在祭祀或重大集会时,把帽子插在头上。后用以形容闲散无事。 (5)北来凝望眼:指北方的战乱之地。 (6)西□报归音:指从西方传来的消息。 (7)□好空遗墨:指诗人对友人美好事迹的怀念,但已化为乌有。 (8)人亡不问琴:意即人死之后不再弹奏那琴曲了。 (9)幽明:死后为阴间,生者为阳间。
寒食 春天的小雨润湿了松树和楸树,我在望眼欲穿中等待春雨停息。春天的京城里,杨柳随风舞动,婀娜多姿。 在四千里外的江南,我是一个客居他乡的人。虽然景色迷人,但离家万里,归期不定。 我儿因为回家迟了,所以很少收到他的信;我也因为工作繁忙,常常思家心切。 在闲暇之余,我会安慰自己,欣赏一枝盛开的红杏花,让它的娇艳为我解忧。 译文:春天的细雨滋润着松树和楸树,我望着远方,期待着雨停
寄柳老 旅食京华两载同,钱唐邂逅苦匆匆。曾将漫刺投铃下,又报危樯过浙东。天阔云飞俱暮景,雪凝冰冱易春风。关情总在阑干曲,明月双溪徙倚中。 注释: 旅食京华:在京城里做客。旅:在外居住。食:生活。京:指长安。两(liǎng)载:两年。同:在一起。钱唐:今杭州市。曾:曾经。漫刺:随意地写信。投:投递。钟楼:古代设在宫城的正门上建钟鼓楼,以供报时用。铃:铜制的报时器。危樯:高悬的桅杆。危:高。浙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