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逢甲
新乐府四章其二,花赈会 诗中丘逢甲通过描绘一幅群花在灾难中挣扎求存的图画来表达他对人民的同情和对善行的赞美。这首诗不仅是对自然美的颂扬,更是对社会正义的呼唤。 丘逢甲(1864年-1912年),字仙根,又字吉甫,号蛰庵、仲阏、华严子,别署海东遗民、南武山人、仓海君等。他祖籍嘉应镇平(今广东蕉岭),后生于台湾彰化。同治三年,他于台湾出生,光绪十四年中举人,光绪十五年登进士。丘逢甲以诗人身份著称
《花赈会》 闻灾而喜,以赈为利。海上善士,万贯解缠。以赈为名,其贵可卿。 不为利名,为民疾苦。灼灼群花,式歌且舞。西北苦旱,为云为雨,汝为神女。 东南苦涝,芦灰止水,汝为女娲。琐骨观音,舍身救世。 摩登迦室,为此善会。何以报之,祝花万岁。 注释: 1. 闻灾而喜,以赈为利:听到灾情,内心欢喜,认为这是赚钱的机会。 2. 海上善士,万贯解缠:指在海上有慈善心的人士,他们能够解决很多困扰。 3.
【诗句解读】 1. “留海发”:指的是古代的一种发型,即把头发梳成一个高高的髻,用玉簪固定在头顶。 2. “薙发令行二百年,乃有断发新少年”:意思是说自从朝廷下令剪发之后已经过去两百年了,但现在又出现了一些不按规矩剪发的少年。 3. “奈何当断不断、后垂长尾而留短鬣当其前”:意思是说这些少年人不懂得何时该断,何时该留,反而故意将长的部分保留下来,作为装饰,这种行为实在是可笑。 4. “嗟汝半边头
诗句释义与赏析 1. 馆娃遗址许禅栖: 馆娃宫是吴王夫差为宠妃西施所建的宫殿,位于现今江苏省苏州市。此处的“禅”可能指隐居、静修。此句表达的是,在这座充满历史沧桑的地方,一个僧人选择在这里修行,寻求内心的宁静。 2. 云水僧归月已西: “云水”描绘了一幅山间云雾缭绕、水流潺潺的景象,而“月已西”则是指月亮已经偏西,暗示着夜幕降临。这句可能是描述一位僧人在夜晚返回寺庙的情景
【注释】 1. 番檨:一种果树,其果实可食。 2. 又一年:指春天来临。 3. 不寒不暖:形容气候宜人。 4. 开正复喜:指春天到来时,人们欢喜之情溢于言表。 5. 开春宴:指春天里举行的宴会。 6. 赢:赢得。 7. 诗狂更酒颠:意谓饮酒作诗,尽情享乐。 【赏析】 本篇是写台湾春天景色的竹枝词。上片写番檨花开,下片写春天宴会和诗情画意。 首句写番檨花开之景。“番檨”,即番石榴、火把果
【注释】 红罗:用红色的绸缎制成的罗衣。糖团:即“汤团”,南方的一种传统食品,以糯米粉做成外皮,内包有芝麻馅、花生馅等甜料。馈(kuì)婿乡:赠送给女婿的家乡。槟榔:一种热带水果,产于南洋群岛。蕉果:香蕉的别名。高歌:唱歌。黄竹:一种竹子。女儿箱:指装有嫁妆的女子的箱子。 【赏析】 此诗描写了台湾姑娘出嫁时的情景。首句“红罗检点嫁衣裳”,“检点”是整理的意思。台湾姑娘出嫁时,要穿着红罗制的嫁衣
台湾竹枝词 半种花园半种田,儿家生计总由天。楝花风后黄梅雨,满地珍珠不计钱。 这首诗的译文是:在这片土地上,一半的土地被用来种植花园和农田,而另一半的生计完全依赖于自然。在风后,楝树的花落下,伴随着黄梅雨,地上的珍珠般的雨水仿佛不计其数。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台湾当地生活景象的诗。诗中描绘了人们在自然环境中的劳作与生活,以及他们对自然的依赖与感激之情。通过对大自然的描绘
【注释】: 一剑霜寒二十秋:诗人借指自己二十年的戎马生涯,在寒霜中磨练自己的志向和才能。 大王风急送归舟:比喻国家正需要人才,而诗人却急于离开。 雄心尚有潭边树:诗人自喻为潭边的一棵树,虽已长成参天大树,但仍有一颗未泯之心。 夜夜龙光射斗牛:诗人自比为天上的一条龙,虽然光芒四射,但仍然受到束缚。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对自我的一种抒发。他以“一剑”、“霜寒”形容自己的经历和志向
【解析】 1.“尝新”:旧俗,农历二月初二日为“龙抬头”,民间有“龙抬头吃春饼”的习俗。2.“南坛水”:唐代诗人白居易曾作《问刘十九》诗:“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这里的“绿泥”即指“绿磁”。3.“玫瑰”:一种花卉。4.“一树”:形容数量多。5.“茶”:指泡好的茶。6.赏析: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温馨的家庭图景,表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答案】 (1)“尝新”
【注释】: 风光绝胜说江城,树里湖容一片明。拟刺朱家船子去,万荷花里读书声。 译文及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于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在福州任提举福建路常平茶盐公事时写的一首竹枝词。 诗的前两句“风光绝胜说江城,树里湖容一片明”,意思是“风景优美得胜过说不尽的江城,树荫掩映着一湖碧水清辉”。 后两句“拟刺朱家船子去,万荷花里读书声”,意思是“我准备乘坐朱家船只离去,在万荷池边读书听书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