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鹗
【解析】 1.本诗为五律,全诗共八句,前四句是第一联,写景;后四句是第二联,写人。 2.“东去含山远”意思是说东边的含山很远。 3.“西来尽水乡”意思是说西边的江乡已到尽头。 4.“藤穿桥脚古”意思是说藤爬满了桥头,桥头的石头上长满了青苔。 5.“溪绕市心长”意思是说溪水环绕着市场。 6.“白发逢挑笋,青裙出采桑”意思是说白发的老人在挑选嫩笋,穿着青色裙子的妇女正在采摘桑叶。 7.“人家浓绿里
【注释】 挽方环山:为诗人好友方环山的挽诗。 别时君善饭,惊见素帷陈:离别时你好好吃饭,突然看到丧事用的白色帷幔。 水逝悲同甲,松摧失俊人:像流水一样流逝的生命令人悲伤,如同失去了杰出的人才。 文章秋卷冷,粉墨夜台新:写在秋天的卷子上的文章显得冰冷无情,夜晚的墓地上的粉墨又显得新鲜。 旧赠营丘笔,今逾什袭珍:过去赠送给你的笔墨,现在更加珍贵。 【赏析】 这是一首悼念友人的挽诗。
【诗句释义】 集易松滋半厂书屋送蒋秋泾还槜李 同作芜城客,离情忽不任。 浮云三塔远,落日大江阴。 主礼秋菘剪,宾筵夜烛侵。 归桡予亦近,相趁早潮深。 【译文】 和蒋秋泾一起在大江之滨的书屋里相聚,离别之情突然涌上心头难以自制。 远处的浮云仿佛是三座高塔,夕阳西下映照在江面上,显得十分幽暗。 宴会的主人用秋菘(一种蔬菜)做切菜,客人则在夜晚点起蜡烛。 我乘着小船准备返回,你也在近岸的小舟里
【注释】: 北郭:指京城长安城北的北郭寺。张外史:唐人张志和号。行窝:即“草亭”,是张外史游历四方时所居之地。乔木:高大的树木。苍烟:指浓密的云雾。废圃:已荒芜的花园。道心:道教之心,指道家思想与修养。身事:生活琐事。樵歌:樵夫之歌,指樵夫的生活。熨罗:一种丝织品,这里比喻春水,因为春天的河水像熨斗一样温暖、平滑。 【赏析】: 这是一首咏景诗。诗的前两句写北郭寺的地理位置及其环境
【注释】 佛屋:佛寺的屋子。梵夹:佛教经书的封套。 萧然:形容寂静清静。安居:居住。禅:指佛教的禅宗。 人依净绿水:人们依靠清澈的绿色水面。地软妒罗绵:土地柔软如罗绵。 已菊将梅候:已经开过的菊花即将开放的梅花。初霜欲雪天:开始下霜,天气寒冷。 何妨臂鹰手:为什么不可以用手臂挥舞鹰爪。自送佛前钱:自己为佛像供奉香火钱。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佛寺中题写的一首七绝。全诗写景抒情,寓情于景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应通读全诗,从题材与主题、组织结构、手法、语言等角度进行分析判断。解答此题,可抓住“孤棹不觉远,窈然流水深”两句中的意象“船”“溪水”,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再抓住“春烟沉大岭,密雪响疏林”这两句话中的意象“春烟”“密雪”“疏林”,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参考译文】 我独自驾着小舟在西溪泛舟遇雪
``` 络纬 【注释】 - 络:纺织。 - 纬:织布时交叉的线条。 - 纺织娘:指这种昆虫,以其鸣声似纺线而得名。 - 夏秋:指昆虫活动的时期。 译文 在炎热的夏夜,纺织娘(即络纬)在叶间低垂,振动翅膀发出声音。雨后的天空,断断续续的雨声伴随着悲伤。破旧的屋檐下,灯光映照出青色,而柴门在夜色中显得幽暗。那些因哀伤而被束缚的鸣声,触动了寒冷中的人们,唤起了他们的同情。 赏析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要点和诗人情感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逐句释义”,然后分析每句诗的意思,最后概括整首诗的主要内容。本题要求赏析诗句,注意从思想感情的角度进行分析。 “北郭”:泛指城郭之外。 “夕阳外”:指傍晚时分。 “人家住水西”:指临水的住宅。水西是水边的地名。 “藤花当户落,荷叶并桥齐”:藤花盛开,落在门前;荷叶长满河堤。 “沙碧鸟双下
宿龙门山巢云上人房 山楼出树杪,夜宿万山中。 虎啸不惊定,钟声疑在空。 背窗栖鸟影,灭烛听松风。 明日寻阶水,应添十二筒。 注释: 1. 山楼出树杪:山顶的楼房从树木的梢头露出来。 2. 夜宿万山中:夜晚在万山之间住宿。 3. 虎啸不惊定:虎的咆哮声没有使人心惊胆战。 4. 钟声疑在空:钟声仿佛在天空中回荡。 5. 背窗栖鸟影,灭烛听松风:我背对着窗户栖息,听着松林里的风声。 6. 明日寻阶水
这首诗的格式要求是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释义: 诗句解读与注释: 1. 宛似游墟落 - 这一句表达了诗人仿佛置身于一个荒凉的村落之中的感觉。"宛似"意味着似乎是、好像,而"游墟落"则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又略带荒凉的景象。 2. 疏篱曲绕门 - 描述了村落中稀疏的篱笆围绕在门口。"疏篱"指的是稀疏的篱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