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彦泓
【赏析】 此诗为作者与友人同游时所作,以咏怀见志。诗题《寒词得一十六首》中的“寒词”指清冷、悲凉的词。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意,以及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之情。 “昔年同社为秋词”一句,回忆了当年与朋友一起创作秋词的情景。秋词是指秋天时人们抒发情感、表达志向的诗词,通常具有深沉、婉约的特点。诗人通过回忆这一场景,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感慨。 “今成往事,离居多感,岁晏不聊,触绪生吟”四句
【诗句释义】 娇嫩病体生憎酒气熏,杯前长捧玉杯却空。无端阿姊问闲事,惹得我羞红似醉红。 【译文】 娇嫩的病体厌恶酒气熏,在酒杯面前却总是空手捧。没有缘由的阿姐询问闲事,惹得我羞愧得像醉酒一样红。 【注释】 (1)娇:娇嫩;病体:生病的身体;憎:厌恶;酒气:酒的气味,此处指酒的刺激性;烘:熏蒸,这里指酒的香味。 (2)尊前:酒樽之前或面前;长捧:长时间捧起;玉杯:精美的酒杯;空:空虚,无物。
【注】丁卯年:指1667年(清康熙六年,丁卯) 水沉:即沈香,一种名贵香料。 兽焰:即兽火。 护花心意切:比喻对女子的情意绵绵。 倩郎移过镜函边:比喻男子将心爱的人移至身旁,靠近自己。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于1667年(丁卯年)所作的一首咏物诗。诗人通过对水沉、兽焰、冰霜和皎月等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了对爱情的真挚情感,以及对自己与所爱之人分离的无奈和伤感。全诗意境深远,寓意丰富,语言优美
【注释】 丁卯年:唐高宗年号(657~661)。檀郎:指情人。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对情人的赠诗,抒发了作者对情人的思念之情和对爱情的忠贞不渝,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家常爱著白生绡,纤弱难胜一束条。”这句话的意思是家中常有人穿着白色的丝绸衣裙,这些衣裙非常纤细柔弱,无法承受一束条的重量。这里的“着”指的是穿着或佩戴,“生绡”是一种质地轻薄、光滑透亮而易起皱的物质
注释: 昔年同社为秋词,今成往事,离居多感,岁晏不聊,触绪生吟,冰霜满月,凛尖风之透骨,感皎月之映心,多因梦后之思,添出酒边之句,聊作秋声貂续,以为春咏前驱,合曰寒词得一十六首 其二 (丁卯年) 吴绫拂体也生痕,初用轻纱别样温。 半旧欲更心未忍,乍裁时节最承恩。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写女子在秋天的诗歌,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女子的娇媚和柔美,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女子深深的爱慕之情。
【注释】 水沉:指麝香。薰:熏烤。彻:透,穿过。藕丝衫:用藕丝织成的衣裙。蝤蛴:即“蛌”,是一种青色的蟹,这里代指青蟹。碧玉缄:指书信。行:走。髻丛花片蝶飞衔:指蝴蝶在花丛中飞舞。 【赏析】 这是一首写妇女生活情趣的小诗。 诗的开头两句写女子的生活:“水沉薰彻藕丝衫,寒映蝤蛴碧玉缄。”水沉香的香气透过衣裙,使女子感到十分舒适;而她那封封用碧玉制成的信笺也显得格外清香。 后两句写女子的活动
【注释】 国色:指宫女。古代宫中妇女多以玉为饰,故称“国色”。 白衣裳:指宫女的白色衣裳。 凭赤阑干:在栏杆上倚靠。阑干:楼台临街的栏杆或横木。 【赏析】 此诗是作者晚年的代表作之一,作于丁卯年(1637),时值明朝灭亡后,国破家亡之秋日,作者感时伤世,遂有《冬夜对月忆旧游》之作。 首句“从来国色玉光寒”,点明主题,即自古以来,宫廷中的美人都是玉光洁白如雪
【注释】霜晨:霜天早晨。短景:日出时的景象(即日出)。不奈:无奈,无可奈何。萦:缠绕。肠:指心。办得:办好。欢行:欢快地行走。回踪:返回的踪迹。暮鸦:傍晚的乌鸦。 【赏析】这是作者的一首咏物诗,诗人以“霜晨短景”为题,写自己对人生无常的感慨。首句点题,二句写日出时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三、四句写自己对人生无常的感叹,五、六句写自己对人世的厌倦,最后一句写出了自己的孤独
【诗句释义】 丁卯年,即1657年。红楼:指宴会厅的内室,也指酒席。香兽:古代宴席上用的动物形器物,用以焚香。暖银笙:指燃着的银质乐器,笙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吹管乐器。玉人:指女子。冰条:形容雪落下的声音。 【译文】 丁卯年,即1657年,我曾在宴会厅的内室吟咏秋词。如今,这些往事已成过往,离居之人更加感慨,岁末之时感到孤独无聊,触景生情便挥笔写下了这首新作。这首诗名为《寒词得一十六首》之四
玉腻绵香细骨躯,暖相偎处恰愁吁。 娇痴怕对春风换,不似寒宵酷念奴。 注释翻译: - 玉腻绵香细骨躯:形容女子皮肤细腻如玉石般光滑,香气四溢,身材苗条如同细骨。 - 暖相偎处恰愁吁:在温暖的怀抱中相互依偎的时刻,却流露出深深的忧愁。 - 娇痴怕对春风换:娇媚而痴情的女子害怕春风的变迁,担心自己的美貌不再。 - 不似寒宵酷念奴:不像寒冷的夜晚那样思念某人,而是更加珍惜彼此的陪伴。 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