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孝胥
二月二十二日,在陶然亭聚会。 水光明灭入高寺,戴雪的西山照耀天际。 推开窗户,满眼都是江上的江湖景色,今天的江亭最清丽。 江亭美景佳处在一片空旷,十丈车尘隔绝人外。 下车登上高阁就像登山,步步层层都伴随着吟思。 林梢草根动黄绿,观阙遥空隐丹翠。 清谈何必流涕,坐看斜阳足有余味。 小丘迤北特孤耸,于此置楼有其独特之处。 如果能张镜吸山光,卧看方知胜于闲对山水。 我来数旬本为闲客,况值胡公怀去志。
这首诗是唐代李益的作品《上胡芦岛》。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我们来看第一句:“天开辽东湾,海献胡芦岛。”这里描述了天空与大海的辽阔景象。辽东湾是位于中国辽宁省的一个海湾,胡芦岛则是这个海湾中的一个小岛。这句诗通过“天”和“海”这两个关键词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赞美。 第二句:“通塞岂有数,营此恨不早。”这里的“通塞”指的是连接陆地与大海的道路或港口。诗人表达了一种遗憾之情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海藏楼杂诗》的原文。下面是对每个诗句的解释和赏析: 1. 辽东已难收,辽西事欲去。 译文:辽东的战事难以收拾,辽西路上的战事也即将结束。 注释:辽东和辽西分别指中国东北和西部边疆地区,这里指的是当时的战争形势。 赏析:首句表达了战局的变化,战争的胜负往往难以预料,但作者已经看到了败局。 2. 诸客方闹堂,主人向何处? 译文:各位宾客正在热闹地聚会,主人却不知道去哪里了。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贺的《海藏楼杂诗》。下面将对这首诗逐句进行解读: 海藏楼杂诗 第一句 东北劫愈急,问策乃及我。 - 东北:这里可能指的是北方边境地区,也可能是对某种局势或事件的隐喻。 - 劫愈急:表示灾难或危机越来越严重。 - 问策:咨询对策或寻求解决之道。 - 及我:涉及或与我相关。 第二句 楼前招片月,仗剑向辽左。 - 楼前:在楼前设置(可能是作为装饰)。 - 招片月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首先读懂全诗,把握诗中所描写的主要形象。然后分析作者所运用的手法及其表达效果。此题为“五言律诗”鉴赏题,答题时注意先指出诗句的主要内容、情感、手法等,然后结合具体诗句作答。 (1)
刘聚卿属题翁覃溪书金刚经塔图本 柳书精拓《金刚经》,近出敦煌之石室。唐人写经此其最,见之使人每自失。 柳公权精于楷书,他写的《金刚经》被后人称为“柳体”。敦煌是古代西域的一个小国,那里的人们善于书写,尤其是写经,所以被称为“柳书”或者“敦煌石室”。唐代的人们写经最为著名,见到这样的书法作品就感到自己非常惭愧。 聚卿(刘聚卿)向我展示他的初稿,发现他的作品结构严谨,没有多余的修饰,非常简洁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绅的作品,全诗如下: 袖中有谏书,不顾上怒喜。 直声虽如雷,贪墨殊未止。 史鱼事无道,伯玉耻君子。 心肠一木石,面目安能改? 缘何独佞佛,正坐文字美。 结习不易除,觉痒因有技。 以经名其室,意特重唐楷。 谁能白世尊,何以置此士? 欲识坚牢神,现身祇公是。 逐句释义与注释如下:
八月二十六日游万泉河 沈阳无山沈战气,秋色真从万里至。 绕城何处可登高,憎见诸羌踞僧寺。 北俗虽豪缺风雅,麇集屠沽作都会。 东门闻道有泉源,便觉清甘起人意。 碧波潆洄仅十亩,傍水居然芦满地。 残荷过桥香自远,秃柳数株堪小憩。 若能营此作园池,种树置亭亦殊易。 纵民游观资养性,岂非从政所有事。 沉吟徙倚谁与言,自怪边尘损文字。 注释:这首诗是诗人在1837年(道光七年)秋天游历沈阳时所作
注释: 1. 扺掌为大言:用手拍着手掌说大话。扺掌,拍打手掌。 2. 临事苦才尽:遇到事情时总是感到力不从心。 3. 于事或稍近:对于事情的处理或许还能做到。 4. 一生数蹈此:一生中屡次重复这种状况。 5. 久为深人哂:长期被人们嗤笑。 6. 自知不量力:自己知道自己没有能力。 7. 正坐疏且浅:正是因为疏忽和浅薄。 8. 此行虽应募:虽然这次行动是应召而来。 9. 耐事实所短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 “守国知以兵,何如守以民”,意思是:用军队来守卫国家,和用老百姓来守卫国家,哪一种更好一些呢?“吾民弱至此,久散不能群。”意思是:我民众的力量已经衰弱到如此地步,分散之后不能团结起来。“扬汤以止沸,岂如去其薪。”“满蒙苟相合”意思是:把水扬起来让它停止沸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