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孙贻
法相寺 了法原无相,真空即肉身。 烟含非色境,花笑破颜人。 坏道泉声咽,空寮毳衲贫。 惟馀樵牧地,剥啄乱松筠。 注释 1. 了法原无相:了法,指的是领悟佛法。原无相,意味着在领悟到佛法的真谛之后,一切外在的形象和表象都变得没有实质意义。 2. 真空即肉身:真空是指佛教中的清净心或无垢境界,肉身则指物质形体。在这里,真空即是肉身,表明真正的自我是超越物质形态的。 3. 烟含非色境
【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的诗歌鉴赏能力。解答本题时,首先要注意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意,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的诗句作答。“游惠山寺次岭南曾使君韵”:游览惠山寺,即景成句,次韵给岭南曾使君。这是一首山水小令,作者以简括的文字,描写了惠山寺的自然景色和幽静环境。前两句写寺中景物:“登临入古寺,泉石有馀清。”作者登上寺中的亭台楼阁,进入这座古寺,只见泉声潺潺,石色苍翠,显得格外清澈明净
【注】 旅宿已惊魂:旅途中住宿时已感到惊恐不安。惊魂,惊恐不安的心神。 卖浆人启门:卖酒的人打开门。浆,一种饮料。 那得中宵梦:怎么能梦见故乡呢?那得,怎么能够;中宵,半夜。 先余返故园:比你先我返回故乡。 【译】 家乡山原近在咫尺,旅途中已经心惊胆战。 在牛犊叫声的月光照映下,门前有行人来来往往。 泉水轰鸣石路旁,云气隔断美丽的锦衣村。 哪里能得到半夜的梦乡,先你我回到故乡去。 赏析:
柳洲亭 亭空萦败柳,无复旧长条。 水定鱼潜乐,风微鹭屡飘。 采菱人唤渡,沽酒客横桡。 总向湖山里,烟波送寂寥。 注释: 柳洲亭:位于湖边的小亭子,因周围环境优美而命名。 亭空萦败柳,无复旧长条:空荡的柳洲亭周围,没有了往日茂盛的柳条。 水定鱼潜乐,风微鹭屡飘:湖水静止时鱼儿在水中快乐游弋,微风吹过水面,几只白鹭在水面上翩翩起舞。 采菱人唤渡,沽酒客横桡:采摘菱角的人招呼着过往的船只
玛瑙寺 荒芜山中古寺,几经风雨颓败。 僧人多宝僧,贫穷乞求施舍。 禅扉凋敝竹蠹虫,香积冷烟岚飘渺。 客至何人询问,夕阳下乞食于边
【注释】 名园:有名的园林。当胜地:应当是风景优美的好地方。赐沐:皇帝赐予洗头洗澡的恩惠。想清时:想到清明时节。林下:树林底下。多冠盖:有很多达官贵人的车马。鼓吹:古代乐器,此处指音乐。词人:诗人。题草:在草地上写诗。女乐:女子的乐曲。出花:指奏乐。荒台榭:荒芜了的台榭。青山:指代青山。更属谁:更属于谁呢? 【赏析】 这首诗是元和十年作者任湖州刺史时所作的一首五绝。前四句描写邹园景色
【解析】 “寻幽过胜地,尚未木兰开”的意思是:寻觅幽静的胜景,经过一片风景如画的地方,却还没有看到荷花开放。“帝者师何在”中的“帝者师”是诗人自指;“未”,没有,表示一种遗憾之情。“山中月自来”意思是:月光从山林间走来,照在僧舍上。这两句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欣赏。“佛龛分石坐”中的“佛龛”指佛堂;“石”字写出了山的雄浑;“分”字写出了石的坚实。“僧院乞花栽”中的“乞”字写出了僧人的淳朴
【注释】 亭台:指园林中的楼台。云雨:云雾缭绕的样子,形容亭台被云遮雾罩,时隐时现。丘壑:山丘和水沟。三春:泛指整个春季。阴晴:指山丘上树木的浓密与疏朗。鸟语:鸟鸣。欹阑(yī lán):倾斜倚靠的栏杆,即“倚槛”。萦:缠绕。藓径:长满苔藓的小径。危阁:高耸入云的高楼。松声:松树发出的沙沙之声。断石:残破不全的大石头。颓垣:倒塌的墙头。勒名:刻石纪功。 【赏析】
诗句释义: 1. 倚棹闾江晚,云山望不遥 -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在傍晚时分停泊在闾江(今浙江江山市)的心情。"倚棹"意味着诗人靠着船桨,"晚"指的是傍晚时分,"云山望不遥"描绘了远处的山峦在云雾缭绕中若隐若现的景象。 2. 昏鸦归野树,官柳暗河桥 - 描述了夕阳西下时乌鸦归巢的景象以及河边的官柳在夕阳下显得更加昏暗。 3. 雨湿邻舟火,溪喧隔浦潮 -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逐句分析。本题要求考生对这首诗逐句解读并分析其艺术手法。 ①“二泉书院谒邵文庄公祠”:二泉,指泉州的清源山麓的二泉水;书院,指二泉水边的学宫;邵文庄公,指的是宋代诗人邵雍,字尧夫,号康节,谥号文庄公。谒邵文庄公祠,是指游览邵文庄公的祠堂。 译文:我到泉州游览,在二泉水边拜访邵雍的祠堂。 ②“高文千载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