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正觉
【注释】 禅人:指僧人。并化主写真求赞:是佛教中的一种仪式。“并化”,即同化,指僧人在入灭后,其形骸化为泥土,而其精神则升为佛性或净土。“主写真求赞”即以僧人的精神为对象进行颂赞。四百十四:即《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的第四百四十二首。 【译文】 山光冷点如雪,水色冷磨像秋天一样。 肝胆古镜洁净,身世如飘浮的萍流。 罔象(没有形状的鬼怪)和珍珠相遇,亡牛(被吃掉了)和利刃游动。
注释: 众水流向大海,汪洋中隐藏着高山。 磨平月亮就像磨平了玉兔的胆,卧在波澜中如同鸟儿悠闲自在。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大自然景观的诗,诗人以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勾勒出了一幅宏大而壮丽的画面。首句“众流吞海,大泽藏山”,以夸张的手法展现了大海的浩渺与大山的巍峨,给人一种震撼之感。次句“磨云月兮蟾蜍胆冷,卧风波兮鸥鸟情闲”,则进一步通过描绘月亮被磨平、鱼儿在风浪中悠然自得的景象
这首诗出自《颂古百则》,是一首禅宗公案诗,通过对“化主”的形象描绘,表达了禅宗的修行理念。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解读: 迹象而无,纯全而有。 - “迹象而无”指的是通过外在形象来修行禅定,但最终达到的境界却是无形无相。 - “纯全而有”则是指这种修行方式虽然看似简单,但实际上却是一个完整的修行过程,包含了所有的修行要素。 阴阳不测之神,生灭不到而寿。 -
这首诗的注释如下: 1. 云水之身,山林之气:指禅人修行时,如云水般的自然和山林般的清静。 2. 不专乎学,不游乎艺:指禅修者不局限于书本知识,也不沉迷于技艺,强调的是内心的修炼和实践。 3. 默坐而心空,妙传而道贵:在静坐冥想中,心境变得宁静空阔;通过微妙的传承,理解并重视道家的“道”,这是佛教中的“真宗”。 4. 西风凄清秋有痕,长天碧净云无蒂:形容秋天的景象,西风吹过带来凄清之感
【注释】 1. 祖祖家传:历代相传。祖,祖父,这里指代祖先。 2. 心心印全:心灵深处与佛性完全相合。 3. 混沌未受凿:宇宙混沌初开的时候没有受到凿刻。 4. 威音不得专:佛教中的声闻乘,是指通过听闻佛法而修行的人,他们的智慧和悟性都是有限的,不能像菩萨那样具有无边的智慧。 5. 蕉雷文象齿之所以:蕉叶上的雷电声是象齿的音响。象齿,象牙的尖端,比喻珍贵的物品。 6. 桂月晕犀角之能然
【注释】 本诗为禅人化主写真求赞,全诗共八句。第一句“本来无物”指佛门中人无执着、不拘泥,随缘而生。第二句“白毵毵之头发”比喻佛性清净、如莲花般洁白。第三句“乌律律之眼睛”比喻佛性明亮如日月。第四句“谁敢居尊宿”意为佛祖们谦虚礼让,不自恃尊贵。第五句“僧相奉老成”表示僧人恭敬地对待年长有经验者。第六句“现威仪”意为表现出庄重的仪态。第七句“住灭定”意为保持禅定的状态
【注释】 目深:眼窝深邃。额耸:额头高耸。口方:嘴唇方方正正。鼻端:鼻子端正。秋云消:秋天的云气消散,即天气转晴。天青而阔:天空呈现一片碧蓝而开阔。夜月上:夜晚的月亮升起。水白而寒:水面清澈见底,映出月光而显得寒冷。看看:看着。影像随应:影像随着眼睛的转动而转动。明珠走盘:眼珠像转动的珍珠一样在转动。 【赏析】 《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篇七言绝句
【注释】 渊默元成:深藏不露,无欲为性。 至虚不盈:最空虚的地方没有东西,即道家所说的“道”。 体天地之含光,十方昭彻:包容着天地的光辉,无所不在。 用阴阳之变态,万像峥嵘:阴阳变化无穷无尽,万象纷呈。 百战瘢知风雨信:经历过无数次的战斗,知道风雨的征兆。 垂头兀兀老升平:低着头,显得苍老而平和。 【赏析】 《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是一首颂扬佛门人物的作品,作者王维,此诗以赞美禅师的画作为题
【注释】 “像取模画”,像指佛像。“模画”是说佛像的塑模画像,即雕塑。 “人成幻化”,指塑像的人成了虚幻变化之物。 “得失一阄”,比喻一切得失都像是用一枚骰子掷出的结果一样,完全由命运决定。 “是非一马”,比喻一切是非都是命中注定的,就像骑在马上驰骋于原野,无法改变方向。 “建立摐摐”,建立指的是创立或建立某种制度或规范。“摐摐”是形容声音的清脆、响亮,这里用来比喻制度的建立和推行。
这首诗是一首佛教赞诗,主要描绘了佛的眉、鼻和身体。下面是逐句解读: 1. 用得乎眉,体全乎鼻。 - "用得"指的是佛像的眉目之间,"体全"则是指佛像的鼻子部分。 2. 香象不群,金毛无畏。 - "香象不群"形容佛像的外貌,"金毛无畏"则是形容佛像的神态。 3. 明妙吉之初心,入普贤之幻智。 - "明妙吉之初心"指的是佛像的本来面目,也就是其真正的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