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爟
【解析】 本题考查对古诗的鉴赏。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答朱文粲”,是回答某首诗的写作背景、思想内容、艺术手法以及评价等。答题时要注意仔细阅读诗歌,从诗歌的内容、主题、情感等出发,逐句分析。 “南风送好音,珍重比南金。”意思是:暖风吹动着春天的气息,我送你一封情真意切的信。“南风”象征和暖的气候,春风象征着温暖、美好
【解析】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前六句写达摩在嵩山九载的修行,后两句写日本僧人演此宗。全诗用典贴切,意蕴深长,语言简炼,意境高远。 “达摩”:禅宗祖师,姓李,南北朝时期印度僧人,来中国传佛法。“居”:住、居留、停留。“嵩”:嵩山,位于河南省登封县。“九载”:九年。“期”:希望之意,期望。 “此宗”:佛教禅宗,即禅宗。 “寂寂有谁知”:默默无闻,没有人知道。“谁”:指谁能够知道。 “生从日本精三藏”
诗句翻译与赏析: 1. 海门秋气横江来,怒涛殷地如奔雷。 —— 描绘了海边的景象,秋日的海风带着寒意,波涛汹涌如同奔腾的雷声。 - 注释: 海门,指大海入口处。秋气,秋天的凉气。横江来,从江面上涌来。殷,浓重。奔雷,形容波涛如雷鸣般轰鸣。 - 赏析: 此句通过视觉和听觉双重感受,生动刻画出秋季海景的壮观与力量。 2. 苍龙教子习潮势,排风喷雪烟云开。 ——
西旅献獒图为居止善赋 【注释】西旅:指周朝的西部边境地区。献獒图:即《献獒》诗,为周公旦所作,歌颂周文王的功德。居止:安居乐业。善:善于。 【赏析】本句意为:周朝西部边境地区的人献上《献獒》诗,赞美周公旦的功德而安居乐业。 非熊非貙声豪雄,蹄高四尺行追风。 【注释】非熊:周文王的别号。貙:一种野兽。声豪雄:声音威猛雄壮。蹄高四尺:形容马蹄高大。行追风:奔跑如飞。 【赏析】本句意为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此诗作于大历三年(768),当时杜甫寓居夔州,而友人在长安。诗人以“两过江滨”为线索,通过写自己的思情和对友人的关切、思念,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情厚意。全诗感情真挚,语言朴实。 【答案】 与君别离已经十多年了,你我两次到江边看望你居住的地方;咫尺之间犹如千里之遥,飘零漂泊不能寄去一封信。何时才能和你夏口共倾盖,如今王门好曳裾;如问故人何似者,鬓丝今已不胜梳。
赠云教授 谁传礼乐继前王?庠序昭回草木香。 汉道欲昌书再挟,秦灰未冷德先凉。 千年庙貌乾坤大,万古人伦日月长。 共喜皋比开讲席,伫看池上集鸾凰。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赠别诗,诗人通过描绘书院的景色和氛围,表达对云教授即将离去的不舍之情。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解读: 1. 谁传礼乐继前王? - 注释:谁人传授礼乐文化来继承前朝的辉煌。 - 赏析:诗人通过提问“谁传礼乐继前王
秋夜偶成 陇上俄闻梁父吟,异乡情绪独难禁。 寸锥未脱囊中颖,断木谁修爨下琴。 夜雨惊残归国梦,秋风催动捣衣砧。 欲凭樽酒忘羁恨,酒后那知恨转深。 注释: 1. 陇上:指在陇山之上,即故乡。梁父吟:相传春秋时鲁国的孔子曾游于泰山之东,见太公钓鱼,因作《梁父吟》。这里以“梁父吟”代指故乡。 2. 寸锥未脱:意谓手中的锥形物体尚未脱落,比喻手中仍有一点权力或地位。囊中颖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的《子夜吴歌·秋歌》。下面逐句翻译并加上注释: 1. 捣衣复捣衣,空闺月冷风凄凄。 - 捣衣(指妇女捣练、缝纫)复捣衣(重复进行) - 月冷(月亮冷清) - 风凄凄(风声凄凉) - 此诗句描绘了夜晚月光下,一位孤单的妇人在寂静中反复地捣练。 2. 风前高下声零乱,客中听得偏肠断。 - 风前(风吹到的地方) - 高下声(声音高低不一) - 客中(客人中) -
【注释】 何处偏能断客肠,西风吹雨到池塘。 都将万叠青山恨,散作离愁一夜长。 “何处偏能断客肠”,诗人用疑问的句法表达一种强烈的感情。 “何处”是问句,“偏能”是强调,意思是:为什么偏偏只有这个地方(指家乡)能使人如此地思念故乡呢? “客肠”即思乡之肠,是说思乡之情强烈而难以排解。 “西风吹雨到池塘。”这一句写景。诗人把秋风与细雨作为触物兴感的典型意象,在诗中反复运用,以表现自己的内心感受
诗句 1 晨光散馀霭,大明丽东方。 - 描述了清晨的阳光穿透薄雾的情景,描绘了光明普照、生机勃勃的景象。 2. 伊人慎修为,从容整冠裳。 - 指某个人(可能是诗人或其朋友)在开始新的一天时,整理衣冠,保持整洁,准备面对新的挑战。 3. 四檐萃虚白,开卷思遑遑。 - 描述屋檐下的光线清澈明亮,让人感到轻松愉快的心情。读书使人兴奋,急于翻开书页。 4. 寸阴惜轻逝,宴安当预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