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道纯
这首诗的主题是关于修行、修性、修情,以及如何达到“大药自然成”的境界。诗中通过描述学佛学仙的过程,表达了对修行的理解和感悟。 我们要解析一下诗句中的关键词和它们的含义: - “学佛学仙要”:这是诗歌的主题,意味着学习佛法或修炼神仙的过程。 - “玄妙在中诚”:这里的“玄妙”指的是深奥而难以理解的道理,“中诚”则是指内心的真诚和坚定。 - “真铅真汞无非,只是性和情”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辛弃疾所作词的《水调歌头·赠秋蟾周先生》中的一句。以下是对这句话逐词释义: 铅汞(qíng hǒu,指道教中炼制丹药所用的金属矿物)了无质,炉鼎假安名。殆因动静迷人,不觉堕声闻。 这句的意思是:铅和汞在没有炼制之前,是没有实体的;但当它们被放入炉鼎之中时,却获得了名字。这可能是因为它们的动态和静态都吸引人,使人不知不觉地堕入声闻(指修行者对声音、言语、境界、道理等有所知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水调歌头·赠实庵》。下面是逐句的译文和注释: 1. "道乃法之体,法乃道之余" - 这句话的意思是,道是法则的根本,而法则只是道的延伸。 2. "双全道法,横拈倒用总由渠" - 这里的双全指的是道家所说的"阴阳五行"的和谐统一,横拈和倒用则是指随机应变、灵活运用。这句话意味着道家的法则可以自由地使用,没有固定的规则。 3. "只这元神元气,便是天兵将吏
注释 1. 道自虚无生一气:道,指宇宙的本源;虚无,指无形无质的状态;一气,指宇宙最初的元气。 2. 谁为安名分五太:谁,指何人或什么事物;安名分,指赋予名字和属性;五太,指五行(金、木、水、火、土)。 3. 一气判而生两仪:一气,指原始的元气;二仪,指天地。 4. 清升浊沦成覆载:清,指阳;升,上升;浊,指阴;沦,下沉;覆,覆盖;载,支撑。 5. 阴阳经纬如掷梭:阴阳,指天地之间的对立和统一
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的黄庭坚,全诗共四十六个字,其内容大意是: 土釜要端正,定里问黄公。流戊就己,须待山下出泉蒙。采药堤防不及,行火休教太过,贵在得其中。执中常不易,天理感而通。 那些儿,玄妙处,实难穷。自从会得,庵中无日不春风。便把西方少女,嫁与南陵赤子,相见永和同。十月圣胎备,脱蜕烁虚空。 注释及赏析如下: 1. 土釜要端正,定里问黄公:这里指的可能是道教的仪式
水调歌头·赠张蒙庵 【注释】 雷:在地中复,山下出泉蒙。明斯二理,自然造化合玄同。密密至虚守静,便见无中妙有,九窍一齐通。直下承当去,个是主人公。 莫着无,莫着有,莫着空。疑团打就,只今突出妙高峰。拨置纷纷外境,收拾灵灵底个,生化了无穷。毕竟作么道,日向岭东红。 【译文】 大地之中雷声震响,山间泉水从山谷涌流出来。明亮地明白这二个道理,自然是宇宙万物的创造和存在。紧密地守住至纯的虚空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作者情感、思想手法以及语言特色的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各项中可以表现诗歌主题的关键诗句进行分析。 “无一歌”是这首诗的题目,题目的意思是没有歌谣的歌,即《道德经》的主旨。全诗通过“道生一”到“万法一”,以“无”“有”“一”“二”“三”等概念的变化和运动,揭示了宇宙万物生成和变化的根本原因及其内在规律。“道生一”指道的创生过程。“道生一
这首诗是一首寓言诗,通过讲述一个农夫的故事来表达诗人的人生哲理。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日用总玄玄,时人识未全。 - 释义: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不能完全理解事物的深奥意义。 当推心上好,放下口头禅。 - 释义:真正的好应该是发自内心,而不是只停留在口头上的说教。 法法非空法,传传是妄传。 - 释义:真正的佛法不是虚无的,而是实实在在的;真正的传承也是真实的,而不是虚假的。
【译文】 道理至真,无可言说,神功妙用,难以衡量。本来具足,添之无碍减无妨。不在多闻广学,只要潜通默会,定里细参详。个中端的意,元不离中黄。 圆陀陀,光烁烁,现堂堂。无余无欠,通身无象合真常。只这而今默识,便是当年弥勒,直下要承当。开放顶门眼,遍界不能藏。 【赏析】 此词作于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作者五十七岁时,当时他任太学博士。据《靖康传谱》载:“是时,上以国步方艰,欲求异人以应难
【注释】 道释儒三教,名殊理不殊。 参禅穷理,只要抱本返元初。 解得一中造化,便使三元辐辏,宿疾普消除。 屋舍既坚固,始可立丹炉。 炼还丹,全太极,采玄珠。的端消息,采将坎有补离无。 若也不贪不爱,直下离声离色,神气总归虚。了达一切相,赤子出神庐。 【赏析】 《水调歌头》是宋代词人苏轼所作的一首词。这首词通过描绘作者对道教修行的理解,表达了他对道家哲学的深刻理解和领悟。 “道释儒三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