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本虚无生太极,太极变而先有一。
一分为二二生三,四象五行从此出。
无一斯为天地根,玄教一为众妙门。
易自一中分造化,人心一上运经纶。
天得一清地得宁,谷得以盈神得灵。
物得以成人得生,侯王得之天下贞。
禅向一中传正法,儒从一字分开阖。
老君以一阐真常,曾参一唯妙难量。
道有三乘禅五派,毕竟千灯共一光。
抱元守一通玄窍,惟精惟一明圣教。
太玄真一复命关,是知一乃真常道。
休言得一万事毕,得一持一保勿失。
一彻万融天理明,万法归一未奇特。
始者一无生万有,无有相资可长久。
诚能万有归一无,方会面南观北斗。
至此得一复忘一,可与化元同出没。
设若执一不能忘,大似痴猫守空窟。
三五混一一返虚,返虚之后虚亦无。
无无既无湛然寂,西天胡子没髭须。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作者情感、思想手法以及语言特色的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各项中可以表现诗歌主题的关键诗句进行分析。
“无一歌”是这首诗的题目,题目的意思是没有歌谣的歌,即《道德经》的主旨。全诗通过“道生一”到“万法一”,以“无”“有”“一”“二”“三”等概念的变化和运动,揭示了宇宙万物生成和变化的根本原因及其内在规律。“道生一”指道的创生过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是《道德经》中著名的“道论”,也是老子哲学体系的核心。“道生一”是说,道生一气;“一生二”是指一气分出阴阳二气;“二生三”指的是阴、阳二气合而生天、地、人三才;“三生万物”则是从三才再生出万物。这个宇宙生成的过程,是由“一”到“三”,再到万物的过程。“一分为二”指太极生两仪,即阴阳;“二”指阴、阳两种对立统一的属性和关系;“三”指天地人三才;“四象五行从此出”指阴阳五行之术由此而产生;“无一斯为天地根”指没有天地就没有万物;“玄教一为众妙门”指玄妙之道是一切奥妙的总门;“易自一中分造化”指《易经》从道中分化了万物;“人心一上运经纶”指人的心念在起作用;“天得一清地得宁”指天地因有了“一”而变得清明宁静;“谷得以盈神得灵”指万物因此得到充实;“物得以成人得生”指万物因有了“一”而能够生存;“侯王得之天下贞”指帝王也因为有了“一”而成为天下正道。
“禅向一中传正法”,禅宗认为只有“一”才能体现佛性,才能达到涅槃,所以禅宗把“一”作为修行的目标。
“儒从一字分开阖”,儒家认为“一”是万事万物的根本,所以儒家把“一”作为修身治国的基本原则。
“老君以一阐真常”,道家认为“一”就是道,所以道家把“一”作为修道的基本方法。
“曾参一唯妙难量”,曾参是曾子,他是孔子的学生,他提出“惟精惟一明圣教”,主张修道必须专一。
“道有三乘禅五派,毕竟千灯共一光”,佛教认为,修道有三种途径:戒、定、慧三乘,而禅宗是其中最彻底的。
“抱元守一通玄窍”,抱元守一,守住自己的本性,这是道家的修行方法。
“惟精惟一明圣教”,“惟精惟一”,修道者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专一的心意。
“太玄真一复命关”,《太玄真一本义》认为:“‘太极’即是‘真一’,‘真一’即是‘太虚’。真一与太虚,只是理一分殊而已。”
“是知一乃真常道”,这里强调,只有“一”,才是真道。
“休言得一万事毕,得一持一保勿失”,“休言”意为不要以为……,“休言得一万事毕”意思是只要掌握了“一个”就可以万事俱备了,“得一持一保勿失”意思是只要掌握了这个“一”,就不要失去它。
“一彻万融天理明,万法归一未奇特”,“一彻万融”意谓万物消融于“一”,“万法归一”意谓万物都归于“一”,“万法归一未奇特”意谓万物回归到“一”并不显得有什么奇特之处。
“始者一无生万有,无有相资可长久”,这里的“始者一无生万有”,是指开始的时候只有“一”,然后才有了万物。
“诚能万有归一无,方会面南观北斗”,这句话的意思是真诚地将万物归为一体,就可以看到南方的北斗星了。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阐述道教思想的诗歌。诗人通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一系列的概念变化和运动,揭示了宇宙万物生成和变化的根本原因及其内在规律。
诗人从“道生一”开始,指出了道的创生过程。接着,诗人指出了“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过程。这个过程表明,道生出了天地人三才,而这三才又进一步衍生了万物。这个宇宙生成的过程,是由“一”到“三”,再到万物的过程。最后,诗人指出了“万法归一”的过程。这个过程表明,万物虽然千差万别,但它们最终都归于同一个原理。
诗人从“一分为二”开始,描述了太极生阴阳的过程。然后,诗人描述了阴阳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的过程。接着,诗人描述了天地人三才之间的关系。最后,诗人描述了万物如何得到滋润和滋养的过程。
诗人从“无一斯为天地根”开始,指出了没有天地就没有万物。接着,诗人描述了万物因有了“一”而能够生存的过程。然后,诗人描述了万物因有了“一”而能够生长的过程。最后,诗人描述了万物因有了“一”而能够繁衍的过程。
诗人从“禅向一中传正法”开始,指出了禅宗认为只有“一”才能体现佛性,才能达到涅槃。接着,诗人从“儒从一字分开阖”开始,指出了儒家把“一”作为修身治国的基本原则。然后,诗人从“老君以一阐真常”开始,指出了道家认为“一”就是道。接下来,诗人从“曾参一唯妙难量”开始,指出了曾子认为“惟精惟一明圣教”。最后,诗人从“道有三乘禅五派,毕竟千灯共一光”开始,指出了佛教认为修道有三种途径,其中禅宗是最彻底的。
整首诗歌以“无一”为起点,阐述了道教关于宇宙生成和变化的根本原理。同时,这首诗还表达了作者对于修道和修身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