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自虚无生一气,谁为安名分五太?
一气判而生两仪,清升浊沦成覆载。
阴阳经纬如掷梭,乾坤阖辟如扇鞴。
两仪妙合有三才,七窍凿开生万类。
无极之真剔浑沦,日用平常无不在。
生生化化百千机,不出只今这皮袋。
诚能自己究根宗,四象五行本圆备。
三反昼夜志不分,绝利一源功百倍。
打透精关与气关,潜通天籁并地籁。
头头合辙有规绳,窍窍光明无窒碍。
若向这里具眼睛,便将两采做一赛。
抬头撞倒须弥峰,举步踏翻玄妙寨。
单提一理阐真宗,会合万殊归正派。
炼阳神了出阳神,自色界超无色界。
我见今时修行人,多是造妖并捏怪。
气高强大傲同侪,逞俊夸能云自会。
机锋捷辩假聪明,驾驭谈空干智慧。
初机学者受欺瞒,博学玄流不见爱。
只管目前逞强梁,不顾末后受殃害。

注释

  1. 道自虚无生一气:道,指宇宙的本源;虚无,指无形无质的状态;一气,指宇宙最初的元气。
  2. 谁为安名分五太:谁,指何人或什么事物;安名分,指赋予名字和属性;五太,指五行(金、木、水、火、土)。
  3. 一气判而生两仪:一气,指原始的元气;二仪,指天地。
  4. 清升浊沦成覆载:清,指阳;升,上升;浊,指阴;沦,下沉;覆,覆盖;载,支撑。
  5. 阴阳经纬如掷梭:阴阳,指天地之间的对立和统一;经纬,指经纬线;掷梭,指纺织机上的梭子运动。
  6. 乾坤阖辟如扇鞴:乾坤,指天地;阖辟,指开合;扇鞴,指扇车(古代一种交通工具)。
  7. 两仪妙合有三才:两仪,指天地;三才,指天、地、人。
  8. 七窍凿开生万类:七窍,指人的五官口鼻等七窍;万类,指各种生物。
  9. 无极之真剔浑沦:无极,指最高的哲学概念;真,指真实存在;剔浑沦,指揭示事物的本质。
  10. 日用平常无不在:日用,指日常的日常生活;不,否定词;在,存在。
  11. 生生化化百千机:生化,指生命和事物的生成与变化;百千机,指无数的奥秘和变化。
  12. 不出只今这皮袋:只今,当前;这皮袋,比喻生命的有限性和脆弱性。
  13. 诚能自己究根宗:诚,真诚;自己,指自身;究根宗,指深入探究事物的根本原理。
  14. 四象五行本圆备:四象,指四个方向或四种基本状态;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元素;本圆备,指这些基本元素是完整而统一的。
  15. 三反昼夜志不分:三反,指反复思考或实践;昼夜,指日夜;志不分,指不受外界干扰。
  16. 绝利一源功百倍:绝利,指摒弃私利;一源,指共同的根源;功百倍,指收获巨大。
  17. 打透精关与气关:打透,指完全掌握或理解;精关,指精微之处;气关,指气的流动和变化。
  18. 潜通天籁并地籁:潜通,指暗中相通或互相影响;天籁,指自然界的声音;地籁,指地面的声响。
  19. 头头合辙有规绳:头头,指每一个细节;合辙,指符合某种规律或标准;规绳,指规则或准则。
  20. 窍窍光明无窒碍:窍窍,指每个细微之处;光明,指清晰可见;窒碍,指阻碍或困难。
  21. 若向这里具眼睛:若,如果;具眼,指具备洞察力;这里,指当前或眼前的情况。
  22. 便将两采做一赛:两采,指两种观点或看法;一赛,指竞争或比较。
  23. 抬头撞倒须弥峰:抬头,指抬头向上看;撞倒,指撞击或推翻;须弥峰,指佛教中的佛塔,象征至高无上的地位。
  24. 举步踏翻玄妙寨:举步,指迈步或行走;踏翻,指推翻或摧毁;玄妙寨,指神秘的地方或领域。
  25. 单提一理阐真宗:单提,指单独提出或强调;一理,指基本原理或原则;阐真宗,指阐述真理或正统教义。
  26. 会合万殊归正派:会合,指结合或汇聚;万殊,指多种不同的特点或形式;归正派,指回归正确的道路或方向。
  27. 炼阳神了出阳神:炼,指修炼或锻炼;阳神,指阳神(道家修行者的一种精神境界); 了出,意为完全摆脱或超越。
  28. 自色界超无色界:自色界,指色界的修行者;无色界,指无色的修行者。
  29. 我见今时修行人:我见,指个人观点或见解;今时,指当前的时间或时期;修行人,指修行者。
  30. 多是造妖并捏怪:多,表示多数或大多数;造,指创造或制作;妖,指妖怪或邪恶的存在;捏怪,指捏造或虚构的事物。
  31. 气高强大傲同侪:气高,指气魄或气势高昂;强大,指力量强大;傲慢,指骄傲或自大的态度。
  32. 逞俊夸能云自会:逞俊,指炫耀才华或技艺;夸能,指夸大自己的能力;云自会,意为自以为聪明或有能力。
  33. 驾驭谈空干智慧:驾驭,指掌控或支配;谈论,指讨论或辩论;干智慧,意为运用智慧或知识。
  34. 初机学者受欺瞒:初机,指初学者或入门阶段;学者,指学习者;受欺瞒,意为受到欺骗或误导。
  35. 博学玄流不见爱:博学,指广泛学习和积累知识;玄流,指深奥的知识或学问;不见爱,意为不被喜爱或不受欢迎。
  36. 只管目前逞强梁:只管,意为只关注或只考虑;逞强梁,意为炫耀自己的力量或优势。
  37. 不顾末后受殃害:末后,指最终的结果或后果;殃害,意为遭受灾害或祸害。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道”的解释和对修行过程的探讨,表达了作者对于宇宙和生命本质的深刻理解。诗中通过对比天地、阴阳、五行等自然现象,展现了宇宙的和谐与秩序。同时,诗也批判了那些追求表面功夫、忽视内在修养的人,倡导真正的修行应该注重内在的道德修养和智慧的提升。整首诗语言简练而富有哲理,既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色,也展示了作者深邃的思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