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侃
濯濯沟渠水,净如帘洞洁。 谁人能洗涤心灵?爱此清新又冷冽。 忽见白云飞,烟消天宇彻。 问清流意欲何为,其意难以言表。 注释: 1. 濯濯沟渠水:指沟渠中的水清澈洁净。 2. 净如帘洞洁:比喻水如同帘子一样清澈透明,纯洁无比。 3. 谁是洗心人:询问是谁能洗净内心的污垢和杂念。 4. 爱此清且冽:喜爱这种清新而又冷冽的感觉。 5. 忽见白云飞,烟消天宇彻:描述天空中突然飘来一朵白云,云烟消散后
诗句释义: 1. 复刘古狂:指的是古代的刘勰,他的文章风格狂放。 2. 诸子明大意:指的是诸子百家,他们能够清楚地理解道理。 3. 圣门贵日新:圣门是孔子的门徒,他们重视每天的学习与进步。 4. 后儒事占毕:后儒是指后来的学者,他们喜欢研究各种知识,但是往往只关注于表面的理解。 5. 考释徒伤神:考察和解释往往让人感到疲惫和困扰。 6. 至道元非穷:真正的道德和学问是没有尽头的。 7.
【解析】 此诗为作者在读书时观书所悟。第一句“昼长无事展书看”,是说白日无事,便可以展开书来看;第二句“损盆分明系简繁”,意思是说把笔砚分开来使用,分别放在盆中,以免相互污染。第三句“寄语吾儒操翰者”,意思是告诉那些喜欢写作的儒生们:不要因为琐碎的葛藤而误入人道(指俗世)。全诗以议论为主,用意新颖,语言简练。 【赏析】 此诗作于诗人任国子监司业时,是一首读书心得体会。诗人在闲居时,每日无事可做
【注释】 1. 天台:天台山,在浙江东部。 2. 柱杖:拄着拐杖。 3. 琼台:仙山名。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于公元755年(唐肃宗乾元二年)避乱入蜀时所作,题万年寺。此诗写游历仙境的愉快心情和对仙境生活的向往,全诗意境高远,想象丰富,笔法细腻。 “人间何处是天台?”起句突兀而起,发问者以反诘的语气表达自己对“天台”的无限向往。诗人把天台与人间相对照,突出其神奇、瑰丽、幽静之美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 晨昏二十四声钟:指的是在日出和日落时,寺庙里的大钟发出的声音,持续不断。 - 响彻前峰与后峰:意味着这声音远远传遍了前山和后山,非常响亮。 - 试问岩前诸学士:询问在座的各位学者,他们是否已经听到了这个钟声。 - 已闻尝与未闻同:表示已经听到的人和他们没听到的人是一样的感受。 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 诗词原文
这首诗《离山书院钟铭》的原文如下: 晨昏二十四敲钟,声彻前峰并后峰。 试问岩岩诸学士,已闻曾与未闻同? 接下来是关于这首诗的翻译和赏析。 译文: 每天早晨和傍晚,都有二十四次的钟声敲响,声音可以传遍整个山谷。 我想问问那些隐居在深山中的各种学者,他们是否都听过这样的钟声,或者只听到过而没有听到过呢?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宗山书院钟声的美妙和深远的影响力。诗中通过对钟声的描写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建所作。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与王青罗同榻|“与王青罗同榻”是诗题,意为与友人在竹席上共度良宵。这里的“王青罗”可能是指王建的朋友或亲故。 盆鲤栏花野意真|“盆鲤栏花”指的是庭院中养着盆中的鲤鱼和各种花卉,给人一种自然、闲适的感觉。“野意真”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生活情趣的真实感受。 潇然林屋不生尘|“潇然林屋”形容环境清幽,没有尘埃
【注释】 题林家园:指林家园。 兴来披竹穿云去:兴致来了,就披着衣服到竹林里去,穿过树林直上云端。“兴来”是作者写自己心情愉悦、神志清醒,想外出游赏的心境;“披竹穿云”则是作者想要去的地方,即山林之中,以表现自己的隐逸情怀。 偶到林塘坐一亭:偶尔来到林塘边,在一座小亭子中休息一下。 寂寂乱峰疏影外:四周静悄悄地,只有远处的山峰和树影在风中摇曳。“寂寂”是作者对环境的描述,表达了一种宁静的气氛
题万年寺二首 我亦当年行脚仙,石梁华顶了心缘。 桃花开落空流水,翠壁苍崖自岁年。 注释:我也曾经是当年的行脚游方的仙人,石梁和华顶让我坚定了修行的决心。 桃花盛开又凋零,就像河水一样不断流淌,翠绿的山壁和古老的岩石见证了岁月的流转。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热爱以及修行的决心。他曾经是当年的行脚游方的仙人,石梁和华顶让他坚定了修行的决心。他欣赏桃花盛开又凋零,就像河水一样不断流淌
【注释】次钟:即钟磬,佛教的法器。宝潭:指瀑布。韵:诗歌体裁之一,与诗、词、曲同为韵文。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观和抒发情怀的七言绝句。首二句“流云洞口寂无音,何处虚堂挂一琴”,写景抒情。“流云”二字,写出山涧云雾缭绕的幽静景象,表现诗人对大自然景色的喜爱。“寂静无声”是此情此景的真实感受,也暗示诗人内心的宁静,所以用“寂无音”来形容。“何处虚堂挂一琴”,则是诗人在清幽的自然环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