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臣
《寄远曲二首 其一》: 秦塞君校笔,章台妾倚栏。 雁书何寂寞,龙剑有艰难。 烽燧春华暮,琵琶晓泪寒。 自知容色落,不忍对花看。 诗意解析: 第一句:“秦塞君校笔,章台妾倚栏。” - 秦塞:指的是古代中国西部边境的边塞,常用于象征遥远和边疆的情境。 - 君:此处代指远方的男子。 - 校笔:在这里可能是指男子在书写、修订书信或文稿,表达了与女子之间的通信和情感联系。 - 章台
【诗句释义】: 1. 阳春曲:指春天的歌曲,通常用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赞美和祝愿。 2. 春华灿灼:春天的花朵灿烂夺目,色彩鲜艳。 3. 春月明:春天的月光明亮照人。 4. 侏唇玉颊扬哀声:形容歌声哀婉动听,如同美女的嘴唇和脸颊一样美丽。 5. 凄凄切切动君情:歌声凄凉悲伤,触动人的情怀。 6. 动君情:感动了对方的情感。 7. 得君悦:得到了对方的欣赏和喜爱。 8. 流青云:歌声如云般流动
【注释】 翩翩:指女子轻盈的舞姿。罗袜:指女子穿的丝袜,这里借指美女。明珠光:指珍珠般的光泽。抱得:抱到,得到。高堂:高楼上的厅堂,泛指高贵的地方。调弦:调节乐器的弦。促柱:快速敲打奏乐用的长木棒。移清商:转移乐曲,使曲子从一种风格变为另一种风格。翠袖:指女子袖子,这里借指衣袖。满满斟:指斟满杯中酒。曲曲奏:一首接一首地演奏。 【赏析】 唐教坊曲名。本诗写一位歌女在宴会上为客人弹奏琵琶的情景
寄远曲二首其二 青海风烟迥,黄沙信息稀。 徘徊空夜月,憔悴任春衣。 汉将频营垒,胡兵未解围。 近来常涕泪,不独为君挥。 注释与解析: 1. 青海风烟迥,黄沙信息稀 - 注释: 在青海的广阔天地中,风吹过,带来远方的尘土和稀少的信使消息。 - 赏析: 此句描绘出诗人身处边陲,与外界隔绝的情景,表达了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和对信息稀缺的无奈。 2. 徘徊空夜月,憔悴任春衣 - 注释:
出塞 青海传烽燧,黄沙入鼓鼙。 单于屯塞北,大将出辽西。 落日胡笳惨,悲风汉马迷。 燕将有奇石,勒笔待君题。 注释: - 青:这里指代青海。 - 传:传送,传递。 - 烽燧:古代边防哨所,用以点燃烽火传递军情。 - 黄沙:泛指沙漠地区。 - 鼓鼙:古乐器,也用来象征军队。 - 单于:匈奴首领的称号。 - 屯:驻扎,驻守。 - 辽西:指辽东和辽河以西的地区。 - 落日:太阳落山。 -
自君之出矣五言二首其一 【诗歌原文】 自君之出矣,消息阻风烟。 桂岭花频落,榆关月自圆。 【注释说明】 - “自君之出矣”:出自《诗经·王风·采葛》,意指自从某人离开之后,一切事物似乎都变得陌生与不确定。在此诗中,表达了作者对爱人离别后的思念及对未来的迷茫。 - “消息阻风烟”:形容消息闭塞,如同风烟阻断了联系。这里用来形容两人之间的沟通被阻隔,无法传达彼此的感受和思念。 -
注释: 征人夜度辽,寒衣今去洛。 征人夜里渡过辽水,寒衣已经送走了。 妾恐如寒衣,春来不堪着。 我担心像那冷衣服一样,春天到来时不能穿了。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一位女子对远征归来的丈夫的思念之情。 “征人夜度辽”,写丈夫出征的情景。“夜”字写出了时间之短,突出了丈夫出征的时间之紧急。“度辽”,指渡过辽河。辽河位于今辽宁省境内,是中国东北地区一条大河。辽河以北是古代的辽地,所以叫辽。
自君之出矣五言二 其二 自君之出矣,几度寄春衣。 春色年年老,良人归不归。 注释 - 自君之出矣:自从你的离开。 - 几度寄春衣:多少次寄送春天的衣物。 - 春色年年老:春天的景色每年都在变老。 - 良人归不归: 你的丈夫回来了吗? 赏析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表达了一个女子对远行丈夫深深的思念和担忧。首句“自君之出矣”直接点明了主题
江南曲四首·其四 日暮长江里,相邀归渡头。 欢比堤上絮,如泥亦如雪。 注释与赏析: - 诗句解析:“日暮长江里,相邀归渡头。”描述了时间是傍晚时分,诗人在江边与朋友相聚,共同划船回家。 - 词语注释:“日暮”表示天色已晚,“长江”指的是宽阔的河流,“相邀”表达了邀请的意思,“归渡头”则是指回到渡口。 - 情感表达:这句诗表达了一种温馨而浪漫的氛围,展现了作者与友人之间的亲密友情和对生活的热爱。
江南曲四首 其二 春江君自去,春闺侬自愁。 侬心似江水,日夜仹郎舟。 译文:春天的时候,我独自离去。在闺房中我独自忧愁。我的心仿佛是那江水,日夜不息地追随郎舟。 注释: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女子独自留在闺房中,思念着远去的情郎的情感。她的心情如同无尽的江水,日夜不停地流淌。这里的“春江”指的是春天的江水,象征着生命的活力和时间的流逝。而“春闺”则是指女子所在的闺房,代表着情感的寄托和心灵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