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塞君校笔,章台妾倚栏。
雁书何寂寞,龙剑有艰难。
烽燧春华暮,琵琶晓泪寒。
自知容色落,不忍对花看。

《寄远曲二首 其一》:

秦塞君校笔,章台妾倚栏。

雁书何寂寞,龙剑有艰难。

烽燧春华暮,琵琶晓泪寒。

自知容色落,不忍对花看。

诗意解析:

第一句:“秦塞君校笔,章台妾倚栏。”

  • 秦塞:指的是古代中国西部边境的边塞,常用于象征遥远和边疆的情境。
  • :此处代指远方的男子。
  • 校笔:在这里可能是指男子在书写、修订书信或文稿,表达了与女子之间的通信和情感联系。
  • 章台:汉代宫殿名,这里可能借指女子居住的地方。
  • :古代女性对丈夫的称呼,这里指的是女子自比。
  • 倚栏:女子靠在栏杆上,可能是为了等待或思念远方的男子。

第二句:“雁书何寂寞,龙剑有艰难。”

  • 雁书:通过候鸟南飞传递书信,象征着遥远的沟通和思念。
  • 寂寞:表达了书信带来的孤独和渴望被回应的感觉。
  • 龙剑:暗示了男子的英勇或权力,也可能表示保护和责任的重量。
  • 艰难:反映了两人之间可能存在的情感障碍或生活中的困难。

第三句:“烽燧春华暮,琵琶晓泪寒。”

  • 烽燧:古代边防设施,用来瞭望敌情。
  • 春华暮:春天的美好时光转瞬即逝,比喻时间的流逝和美好时刻的短暂。
  • 琵琶晓泪寒:琵琶作为一种乐器,常用来表达悲伤和离别之情。这里的“泪寒”描绘了女子因相思而感到的寒冷和痛苦。

第四句:“自知容色落,不忍对花看。”

  • 自知:意识到自己的美丽和吸引力,但同时也意识到这些无法长久。
  • 容色落:形容女子的美丽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
  • 不忍:表达了一种不忍心面对即将失去的美丽的情感。
  • 对花看:虽然看到花朵盛开,却因为心情沉重而难以欣赏其中的美。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展现了一对恋人在远距离中的相思之苦和无奈之情。通过描绘男子的笔迹、女子的倚栏、鸿雁的书信以及琵琶的哀伤,诗人传达了跨越山河的爱情挑战及其所带来的心理变化。诗中运用了大量的自然景物作为象征,如烽燧代表边境的艰辛,琵琶代表别离的哀愁,这些都加深了诗歌的情感深度。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细节的精心刻画,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深情而又充满哀愁的爱情故事画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