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节
【注释】 十月:指农历十月,深秋时节。 香江:香港的别称。 还答一首:回信。答,回信;一作“酬”,回答。 宪庵:即张英,字宪文,清代文学家。 海天:指海上、天空。 几时:什么时候。归吾土:回到我的国土。 无地新亭:没有地方可以痛哭哀号(旧事)。新亭:东晋王导在建康(今南京)建的新亭,后因以“新亭对泣”比喻故国之思。老伧:粗俗之人。 扪首莫谈天下事:不要谈论国家大事。扪首,摸额头。 丧心宁爱草间名
【注释】 1. 倚马中原意气豪:靠在马上,满怀中原(指中国)的豪情壮志。 2. 与君题象郁牢骚:与您一同题写肖像,心中充满了抑郁的牢骚。象,指人的肖像;郁,指郁闷;牢骚,指不满和怨恨。 3. 乾坤未许孤生寄:天地之间不允许我这个孤独的人寄托身。乾坤,泛指宇宙、世界;孤生,指独自生存。 4. 国族惟争独立高:祖国的民族只有争取独立才能显得崇高伟大。国族,指中华民族;惟,只、唯有;争,斗争;独立
沉沉春夜酒醒时,寥落十秋著述悲。 译文:沉沉的春夜里酒醒的时候,我感叹自己十年来辛苦撰写的书籍都已成空。 注释:沉沉:深沉的样子。 译文:丑狄共防荆独过,彼人犹是子何其。 注释:丑狄共防:指楚国和齐国两国共同防守。 译文:他们(楚人)还是像对待儿子一样的对待我们啊。 注释:彼人:指楚人。 译文:虏遑留我哀行父,国不从君疼目痍。 注释:虏遑留我:指匈奴等外族侵略者无暇顾及我们这些被欺凌的民族。
这首诗是清末民初诗人陈三立的作品,创作于1906年。全诗共八句,每句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意境。 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第一句:“残月疏星独倚阑,波旬万态感无端。” - 残月:指月亮残缺不全,可能因为某种原因而失去了一部分光芒。 - 疏星:稀疏的星星,可能因为天气原因而显得稀少。 - 独倚阑:独自倚靠在栏杆上,可能是在欣赏这美丽的夜景,也可能是在沉思或者有所感慨。 - 波旬
这首诗是1906年诗人在旅沪(在上海)时的感怀之作。以下是逐句释义: 丙午七月十三日旅沪江偶成 丙午:指的是1906年的年份,丙为天干第三位,午为地支第七位,合起来就是丙午年,也就是1906年。 七月十三日:诗人具体的旅行日期。 旅沪:指在外地旅行、生活。 江偶成:即江边偶得的感想或作品,“偶成”意味着偶然间创作的作品。 译文: 丙午年的七月初十三日,我在异乡的江边,偶然间写下了这首诗。
诗句释义与赏析 海气苍茫月满汀,荷花风起细泠泠。 - 海气苍茫:描绘了一幅浩瀚而广阔的海洋景象,给人一种无边无际的感觉。 - 月满汀(tīng):汀,指水中平地,此处指江边的小岛或沙滩。月满汀表示月亮高悬在江边的小岛上,显得格外明亮和美丽。 - 荷花风起:描述微风拂过荷花的景象,荷叶轻轻摇曳,仿佛在随风起舞。 - 细泠泠:形容水声细微而悦耳,可能是指溪流的声音或者是风吹过荷塘的沙沙声。
五年汝去更何之,又听琵琶水一涯。 雨雪渐多残醉后,江湖同在未还时。 空留异代增萧瑟,剩有馀生付别离。 故伎几人今亦尽,不须临老放杨枝。 将对这首诗进行逐句释义: 1. 第一句:“五年汝去更何之” - “五年汝去”指的是过去五年你离开这里(可能指某个地方或情境),“更何之”意味着此后没有再回来过。 - 这一句表达了一种时间的流逝和空间的变迁感。 2. 第二句:“又听琵琶水一涯” -
【注释】 1. 生朝:指生日。 2. 茫茫:辽阔广大,形容天地广阔。 3. 安适:舒适、安逸。 4. 眼底风云郁不平:眼中所见到的,心中所感受到的,都是不太平的景象。 5. 绝好头颅:即“好头颅”,意指有价值,能担当大任的人或物。 6. 刍狗: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形,用来烧火,引申为无用的东西。 7. 佛相:佛教徒的形象,这里比喻人的形象。 8. 前身满珞璎:意为前世是佛,满身都戴着珠宝
九月登龙华塔同邓秋枚诸贞壮书怀(1906年) 附廓无山三百里,苍茫却入漪澜中。 横江白雁天连水,满地黄花雨又风。 对泣未甘同寂寞,登高时亦怆英雄。 神州只在残阳外,乱石惊涛日夜东。 注释: - 附廓无山:指四周环绕的景色没有山峦。 - 苍茫:广阔无垠的样子。 - 漪澜:波浪。 - 对泣:相互哭泣。 - 神州:古代对中国的称谓,泛指中原地区。 - 乱石惊涛:形容浪涛汹涌澎湃,声势浩大。 赏析:
【解析】 本题考查对古诗词的赏析。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主要内容,尤其是要理解诗句中的重点词句的意思和情感。此诗为乙巳岁暮抒怀之作。首联写诗人已经将春风送到了书信上;颔联写诗人回想起过去的事情,恍如隔世;颈联写诗人在怀旧中,写下了许多关于桑海、马牛之类的记载;尾联写诗人感叹自己清浅的蓬莱也不如别人高远。“庵罗回首忽蘧蘧”意为:回首往事,恍惚若梦。“锦笺事业真无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