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蕴
【注释】 1. 空中自见清凉月:清凉,指月光清澈、凉爽。此句意为在空无一物的虚空中自然显现出清凉的月亮。 2. 一光普照婆娑彻:婆娑,形容月光明亮照耀的样子。此句意为月光如一道光芒普照大地,照亮万物。 3. 此光湛然无去来:湛然,形容月光明亮而永恒。此句意为这道光芒明亮而永恒,没有过去和未来。 4. 不增不减无生灭:增,指增加;减,指减少。生灭,佛教用语,指一切事物的变化和消亡
诗偈逐句释义与赏析 1. 外若绝攀缘,欢喜常现前。 释义: 表面看起来好像断绝了所有的攀求与追求,内心的喜悦却始终如影随形。 2. 本来何所得,吉祥自现形。 释义: 真正的获得不在于外在的积累,吉祥自然而然地展现其形态。 3. 空生成长老,燃灯常照明。 释义: “空”象征着无我,是佛教中对“空性”的一种表述。这里的“长老”可以理解为导师或者引导者
我们将逐句解读这首诗: 我观三界有,有人披草舍。 蛇鼠同穴住,白日恒如夜。 鸠鸽为亲情,罗刹同心话。 五狗常嗥吠,思之令人怕。 我观总是幻,虚空名亦假。 放牛吃草庵,三生同一化。 诗句释义与译文: 1. 第一句:“我观三界有,有人披草舍。” - “三界”指的是佛教中的欲界、色界、无色界。 - “有人披草舍”意味着有些人生活在简朴的环境中,就像住在简陋的茅屋中。 - 译文:我观察这个世界
这首诗表达了一种对世间万物虚幻性的理解,以及对简朴生活的向往。下面是逐句的翻译和注释: 诗句释义: 1. 达人知是幻:智者明白一切事物都是虚幻的。 2. 纵损心亦如:纵使心灵受到伤害或损失,也如同看待其他事物一样。 3. 诸天不免难:即使到了天堂,也难免遇到困难。 4. 况复此阎浮:何况我们所在的这个世界呢? 5. 须寻无上理:必须寻找最高的道理。 6. 莫更苦踟蹰:不要更加犹豫不决。 7.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高僧寒山。 逐句释义与注释: 1. 菩提般若名相假,涅槃真如亦是虚:菩提是觉悟的意思,般若则是智慧。这里的“名相”指的是世间的名号和现象。“涅槃”是指达到最终的解脱状态。这里表达的是真正的智慧和觉悟并非外在的名号和现象,而是内在的真实体验。 2. 欲得心神真解脱,一切名相本来无:想要真正地解脱(摆脱束缚)需要认识到,所有的名相(包括自我观念、分别心等)都是不真实的
我们来分析这首诗的意境和主题。 1. 诗偈解读: - “圆镜朗如日”:圆镜如同明亮的太阳,这里的“圆镜”比喻为明净的心性或智慧。 - “涌出无碍智”:心性中涌现的智慧像泉水一样源源不断,没有阻碍。 - “梵语波罗蜜”:梵语中的“波罗蜜”(Bodhi)是觉悟的意思,这里指通过修行获得的智慧。 - “唐家无量义”:在唐朝(7世纪到9世纪)时期,佛教非常盛行,强调修行的重要性
诗句释义 1 如来一真智,遍满娑婆界。 这句表明佛的智慧是普遍的,遍布于所有世界,包括我们所在的娑婆世界(即人间或俗世)。 2. 殷勤说方便,有人自不解。 佛菩萨为了帮助众生了解和领悟佛法,不断施予方便,但并非所有人都能真正理解并接受。 3. 无处不生心,有处多贪爱。 佛指出,人心中充满了贪婪与执着,无论身处何种境地,都难以彻底摆脱这些负面情感。 4. 心王作黑业,教他口忏悔。
【注释】 1. 三百六十州:这里形容大唐帝国幅员辽阔。 2. 暂放闲乘兴游:暂时放下繁忙的职务,随兴趣而去游玩。 3. 瞬息之间知事尽:在极短的时间内就能看透世间万物,了解一切。 4. 若论入理更深幽:如果深入探讨,就会发现道理更加深邃。 5. 共外知识呷清水:与外界的知识相比,只有喝清水才能解渴。 6. 总是妄想无骨头:总是有不切实际的想法,像没有骨头一样。 7. 却归东西山道去
【译文】 如果能掌握佛教的教义,给你一个解脱的方法。 用三支毒箭射中你,你将瞬间被折断。 你的心地变得空洞无物,你的五欲欲望全部消失。 色蕴自消亡,六贼都磨灭。 阎罗王成了法王,罗刹女成了菩萨。 不必为自己烦恼,全国人都会高兴。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谜语诗,谜底是“六度”。 谜面共四句,每句话都有其特殊含义,通过这四句话来暗示谜底。谜面的第一句“若能相用语”,这里的“相用语”是指相互交流
这首诗的格式要求是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 1. 无思无念是真空,妙德法身自见中。 注释:没有思考,没有念头,就是真空;微妙的功德和法身在心中显现。 赏析:此句表明修行者应放下思维,达到心如虚空的状态。 2. 应机接物契真智,十方世界总流通。 注释:适应时机,接待众生,契合真理智慧;十方世界都畅通无阻。 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