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蕴
诗句释义 1 雾重日难出:浓雾使得太阳难以升起或难以辨认。 2. 云厚月朦胧:厚重的云雾使月亮变得模糊不清。 3. 有心求觅佛:表达了一种追求佛教真理的心态,即使面对困难也不放弃。 4. 昼夜用心功:形容日夜不懈地努力修行。 5. 见梦言将实:梦中所见似乎接近真实但未必是真实的。 6. 闻真耳却聋:听闻真正的佛法可能因不理解而感到困惑。 7. 群贼当路坐:比喻那些试图阻挡或干扰的人。 8.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贾岛的作品,全诗共八句,每句四字,押韵严谨。下面是对每句的逐词释义: - 寅朝饮稀粥,饭后两束薪:早晨喝了稀粥,晚上就烧了柴草准备取暖。这里的“寅”指早上的时间,“稀粥”是指粥的浓度低,容易消化。 - 货得二升米,支我有馀身:买到了两升米,足够我吃好几天。“货得”是指购买,“二升”是一个容量单位,“米”是指粮食,“有馀”意味着足够。 - 身无饥火逼,安余无相神
云何为人演, 离相说如如。 心镜俱空静, 无实亦无虚。 注释: - 云何为人演:如何能够用言语来表达人的行为? - 离相说如如:超越一切相状和表象的说法。 - 心镜俱空静:心如同一面镜子,既没有实物也没有虚像,保持了其本来的寂静。 - 无实亦无虚:既不是真实的存在,也不是虚幻的存在,是空寂的状态。 赏析: 这首诗以“演”为开头,提出了一个哲学性的问题,即如何用言语来表达人的行为。接着
【注释】 自恨己身痴:自怜自己太愚笨了。 有事无人知:“事”指佛法;“人”指世俗之人。 横展两脚睡,至晓不寻思:整天横躺着打瞌睡,到天亮也不去思索。 诸佛为我爷:指佛教的教义和教旨就是我的爷爷。 我是世尊儿:我就像佛教中的释迦牟尼一样是佛的儿子。 儿今已长大,替父为导师:现在我已经长大了,可以代替父亲去做佛门的导师了。 父子同宅住,寸步不相离:父子俩住在一个院子里,连一步都舍不得分开。
【注释】 四性:指“色”、“受”、“想”和“行”四种烦恼;同一舍:指一切烦恼的体性,即“空”。 三身:指“法身”(佛身)“报身”(应世之身)和“化身”(如来等)。同一室:指一切烦恼所构成的“识阴”,即“心”。 一切恶知识:指一切世俗的、迷惑人的认识。 弥陀佛:佛教称阿弥陀佛为“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本愿力主。 【赏析】 这首诗从修行的角度来谈修习佛法的要领。诗中说,一切众生的烦恼都是一种空
【注释】 道是无为道,修人自有为:道家讲“无为”,即顺其自然,不妄作劳;而修身者要“有为”,即努力实践。修道、修身都是人为,只是方式不同而已。 假即无头数,真中实是稀:假的如同没有头部的东西,真正的却非常稀有。 【赏析】 此诗以道、修、为、数、真等关键词,从道家和儒家的角度分别对“无”和“有”进行比较和诠释,从而说明二者的关系。 首联,道是无为道,修人自有为。道家主张无为自然
诗句解读与译文 1. 佛教本无妄,句句须论实。 - 注释:佛教主张一切皆为空,即没有真实的存在。因此,在佛教中,每一句话、每一个概念都应基于其本质进行讨论和分析,不应被虚假或表面的意义所迷惑。 - 译文:在佛教教义中,一切都是无常的,没有永恒不变的真实存在,因此我们应对每句话的真实性进行深入探讨。 2. 克己饶益他,俗所谓阴骘。 - 注释:这里的“克己”意味着抑制自我的欲望和私欲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的鉴赏。解答此题,要疏通诗句的意思,理解其表达的情感,把握诗人的观点态度。“生”是“出生”,“即今识汝也,不共汝相亲”,意思是:如今认识你,却不与你亲近。”不”是“不亲近”。“你不伏我,我则处处说。教人总识汝,遣汝行路绝。”“处”是“到处”,“遣”是“送”,“遣”是“送走”。“能”是“能够”,“若”通假字,通“汝”,“汝”代指盗贼。“我不分别。“不”同上句中的“不”
【解析】 此诗为《五灯会元》卷二所载,是慧能弟子行思所作的。行思(731-814年),姓周,俗姓刘,潭州湘阴人。唐代僧人。本名行思,后改法名智常。唐玄宗开元年间,他于长沙大梵寺出家。初从马祖受戒,后依仰山慧忠禅师习禅。后至韶州曹溪,谒五祖弘忍。弘忍命其随众行脚,不得离群索居。一日,弘忍问:“汝向什么处去?”行思答称:“游方”。又问:“汝学个什么法去?”答称:“学坐禅”。弘忍说:“吾传佛心印
【注释】 法:佛教用语,指佛家之法、道理。存本:保存本来的本性。却:同“却”。 【赏析】 此诗是说教人修行佛法的方法,如果按照佛法去做,那么无论在何处都无所畏惧。只要能够按照佛法的道理去修养,保持本性,就有利有弊。 佛法是修持者应当遵守的法则和规范,它规定了人们应该如何行事。如果能够遵循这些法则和规范,就能够避免许多麻烦和危险,使自己的行为更加端正,也更加有益。但是,如果违反了这些法则和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