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构
【注释】 温温:温和,和蔼。 入闻:进入朝廷听讲。 至圣:指孔子,是古代的圣人。 揽道之华:指掌握道德的精华。 秉德之柄:指执掌国家的权柄。 深造:深入钻研。 阃域:阃,音quǎn,阃门,指阃门之内;域,音yù,疆域,指疆域以内。阃域,即封域。 竹素:竹简和白绢,代指书。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五言绝句。全诗以赞颂文宣王及其弟子为主题,通过对其品德与才华的描述,表达了对文宣王的敬仰之情。
【注释】 师席:指孔子。 振:振奋,兴起。 克传:能够流传。 执:掌握,得到。 善道:良好的道德风尚。 云:语助词,无义。 儒风:儒家的风气,这里指儒学的教化。 跂(qǐ)及:赶上、到达。 【赏析】 《文宣王及其弟子赞》,这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的五言律诗。诗中赞美了孔门弟子的崇高品德和儒家学说的伟大贡献。 此诗首联两句写孔子及其弟子们的道德修养和学术成就。“师席高振”,意即孔子之学,其声如雷
【注释】 勉勉(勉勉)子车:即孔子的弟子颜回,字子渊,号颜子。文宣王:指周代的封建国王周武王。其弟子有72人,其中以德行著称的有7位。孔子曾称赞他们的品行是“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并说“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淳于:春秋时期齐国地名。 亲炙(zhì):亲自受教。避席:离开坐席表示敬意。唯诺:顺从。趋隅(yù):趋走在角落。发微:指阐发深奥微妙的道理。发:揭示、阐明。博:多。雅道:正道。抑
【注释】 文宣王:指周文王,周代的开国君主。其子武王灭商后,追尊其父为文王,故称“文宣王”。高士:品德高尚的人。经籍:经典典籍。亲:亲近。赞成德艺:赞同道德和技艺。协:和谐。底绩圣道:实现圣人之道。斯肖素臣:像古代忠信大臣的样子。优哉游哉:形容心情悠闲自得的样子。学以致身:以学问修养自身。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文宣王及其弟子赞的高尚品德。诗中赞美他们亲近经典典籍,崇尚道德技艺
【释义】: 这首诗是《文宣王及其弟子赞》,由北周文学家庾信所写。全诗共八句,前四句以议论开篇,提出问题“人有贤否,道有废兴”。接下来四句,以“子如命何,营营震惊”等诗句来回答这个问题,表明自己对人生道路的忧虑与不安,最后两句则表达了作者对于教化的期待和追求。 【译文】: 人们是否有贤良之分?道是否有兴盛或衰微之时? 子之命运如何?营营作响震惊四方。 季孙虽受迷惑,景公却无人可平。 一句教诲之言
【解析】 “孔父”指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春秋时鲁国大夫;“秦父”指孔子的父亲,名孟僖子。“相尚以力”,互相尊重的理由是各自以武力称雄。“俱生贤嗣”,他们都生了贤能的儿子。“是父是子”,这是父亲、儿子的关系。“致诘畴克”,他们互相质问各自的德行如何。“会弁儒林”,“弁”即古代的一种帽子,这里借指儒者或读书人(儒林);“致”,到;“诘”,责问;“畴克”,德行、才能。“令名无极”,美好的名声没有穷尽
【解析】 本诗是一首颂扬王褒的诗歌,全诗以赞美王褒的德才为主旨。 “侁侁申周,四科与俦。”这句的意思是:贤能之士如群星般聚集在一起,文、武、孝、廉四种才能各有所长。这两句写众贤并举,人才荟萃。 “逸驾文圃,鼓枻儒流。”这句的意思是:他们驾车奔驰在富饶的文苑里,挥桨于浩淼的文化之湖中。这两句写贤人高士游历四方,遨游四海,驰骋文苑,泛舟文化之湖。 “冠佩既燕,言动允休。”这句的意思是:头戴礼冠
【注释】 手足:比喻兄弟。文宣王:即汉光武帝刘秀,字文叔,是光武帝的儿子。子:指他的太子刘强。 脱去:逃离。在污:身处污浊的环境。内省:反省自己。若斯:如此。何忧何惧:忧虑与恐惧皆无。 【赏析】 这是一首五言诗,全篇以叙事为主,语言朴素平实而含义丰富深刻。 首句“手足甚亲,志异出处”,用典。手足甚亲,比喻兄弟情深,志趣不同。出自《论语》中孔子的话:“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注释】 卫伯玉:卫国的贤人。夫子与居:我同他一起生活。荐赞:推荐,称赞。友则史鱼:朋友要像史鱼那样正直。果得进贤:果然能得到贤人。烂然简书:用简书记载下来。 【赏析】 《文宣王及其弟子赞》是唐代诗人李百药的作品,此诗是赞美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文章,表达了对他们的崇敬之情。 “有卫伯玉,夫子与居”:这里有两处需要解释。首先,“有卫伯玉”,这里的“有”是存在的意思,表示“卫伯玉”这个人物确实存在
【注释】 文宣王:即孔子。 鄙事:粗俗之事。 曲意:委曲迁就。 宗鲁:指孔子的弟子颜回。友,同道之人。吊必以义:吊唁死者时,必须讲求合于礼的哀思。 尚:推崇,尊崇。嘉言:善言。 祀:祭祀。罔替:无废。 【译文】 多能鄙事,圣人曲意。 惟其知之,是以不试。 宗鲁虽友,吊必以义。 尚师嘉言,祀亦罔替。 【赏析】 此诗赞美孔子及其弟子们,歌颂他们对于学问和道德的追求和实践。全诗分三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