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构
【注释】 敝缊:破旧的粗布。 称:相等,相当。 使齐光华:让齐国的光彩照耀四方。 偶为肥轻:有时也指被用作粮食。 周急之言:在别人有困难时提供帮助。 答问允严:回答问题严肃认真。 皆先经:都是按照经典行事。 【赏析】 这首诗是一篇关于学者品行的赞颂。它通过描绘一个学贯中西、德才兼备的学者的形象,表达了对学者高尚品德和深厚学识的赞美之情。 首句“学者行道,敝缊亦称”,意思是说,作为学者,他奉行正道
译文: 文宣王及其弟子的赞 追求官宦之路,关键在于深入学习。 作为臣子却居高位,过错应由谁来承担。 这些做法不能令人信服,谦逊才能有所成就。 孔子阙里讲学,众多士人都无法比拟。 注释: 1. 仕进之道,要在究习:追求官宦之路,关键在于深入学习。 2. 具臣而居,咎欲谁执:作为臣子却居高位,过错应由谁来承担。 3. 斯未能信,谦以有立:这些做法不能令人信服,谦逊才能有所成就。 4. 阙里说之
君子像文宣王及其弟子一样,单父之政的贤明。 他们拉长手臂惊醒君王,放走鱼鳖听从命令。 傅郭勿收获渔获,因此能控制命运。 百道治理邑县,用来观察听察
【注释】 1.文宣王:指汉景帝的儿子刘武,封中山王。他的儿子刘庆是汉武帝的堂弟,被封为梁孝王,所以后人称他为“文宣王”。 2.子:对人的尊称。 3.锡伯期思:赐给伯夷、叔齐(伯夷是殷末孤竹君之子,叔齐是孤竹君之弟)。 4.与贤并进:跟贤人一起前进。 5.圣而师:以圣人为师。 6.彬彬雅道:举止文雅有礼。 7.翼翼令仪:举止庄重有度。 8.上目至言:能听取善言。 9.庙食不隳:祭祀时不被废毁。
【诗句】: 文宣王及其弟子赞 黄伯著祀,公孙是云。 弥缝中道,协辅斯文。 藏修方异,渐渍其勤。 史词不忘,播为清芬。 【译文】: 赞美文宣王及其弟子的诗: 祭祀黄伯和公孙,称赞他们的品德高尚。 弥合分歧于中间道路,辅佐弘扬儒家之道。 修养德行不同寻常,逐渐浸润他们的勤奋精神。 记录历史不忘言辞,传播他们的道德风范。 【注释】: 1. 文宣王:这里指孔子,因为孔子被尊称为“文宣王”。 2.
【诗句释义】 兄弟之邦,士有廉庸。 涵泳素教,表揭儒宗。 杏坛探赜,洙泗从容。 作兴一时,莒父其封。 【译文】 兄弟之国,士人有廉洁才能。 浸润于道德教化之中,彰显儒者风范。 在杏坛上探究学问的奥秘,在洙水、泗河中悠然自得。 为一时之人振兴儒学,将莒父封邑赐给他。 【注释】 1. 兄弟之邦:比喻国家之间关系亲密友好,如同兄弟一般。 2. 士有廉庸:指士人有廉洁和才德。 3. 涵泳:浸润
【译文】 孔子和弟子们的赞美诗,易之为书,弥合天地。 五十乃学,师则有是。 子能受授,洗心传世。 知机其神,宜被厥祀。 注释: 弥合(mí hé) :使……结合。弥,满;合,合拢。 洗心:指净化心灵、修养道德。 知机其神:指的是孔子具有高超的洞察力和神机妙算之才能。 厥:代词,其。 赏析: 这首诗是对孔子及其弟子们赞颂的一首诗歌。诗人通过赞扬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对学问的追求和传承
【注释】 1. 怀子折(zhé):怀念贤人,折,通“摄”。 2. 全鲁之彦:全鲁的贤士。 3. 儒行既名:儒家的德行已经闻名了。 4. 聊伯:鲁国国君,孔子曾经为官于鲁,故称。 5. 兢兢受道:谨慎地接受道理。 6. 奕奕峨弁(bàn):形容人的仪表堂堂有威严的样子。峨弁,古代帽子的一种,高耸有棱,这里指戴高高的帽子。 7. 懿选嘉访:美好的人才被选用。 8. 世享馨荐:享受美名传颂。
【注释】 先觉既位:有先见之明的人已登上了高位。 簪履并驰:比喻地位高的人与地位低的人同时行动,不分贵贱。 尚德君子:以道德为重的人。 尔乃兼之:你们可以学习。 羿奡可惭:传说中,后羿和奡都曾因为不道德的行为而感到惭愧。 禹稷可师:传说中,大禹和后稷都是以身作则,被人们所敬仰。 三复此道:多次思考这个道理。 载观白圭:指观察白圭的德行。 载:语助词,无义。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颂诗
【注释】 瑕丘祚邑:瑕丘县建立邑,子期是。 亲训有日:亲自教诲有日期。 广业于时:扩大事业在当世。 四教允隆:四项教育都兴盛。 五常以持:五种道德可以保持。 比肩俊杰:与杰出人物并肩而立。 闻望斯垂:声望和声誉流传下来。 【赏析】 这首诗写文宣王及其弟子赞的事迹,歌颂他们的高尚品德。诗的首句说瑕丘县建立邑,子期就是其中的一个人。第二句说他们亲受教训的日子,第三、四句说他们在事业上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