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
《踏莎行·送沈学子归华亭》是明代诗人王昶所作的一首词。下面是诗句及其翻译、注释和赏析: 1. 诗句及翻译: - 古驿长亭,荒湾野水。 - 古驿:古老的驿站。 - 长亭:古代用来传递信息的站舍,多建在道路旁,以便于行人休憩和传递书信。 - 荒湾野水:荒芜的水边。 - 频年也洒征衫泪。 - 频年:多次的年头。 - 洒:眼泪滴落的样子。 - 征衫:出征时穿的衣物,此处指作者自己的衣服。 - 也:副词
踏莎行 题廖觐扬西风鞍马图 旅馆敲风,孤篷听雨。 三年曾忆燕台住。 凉秋白下又相逢,一鞭更跨征鞍去。 身世飘零,功名迟暮。 重来录别添愁绪。 江南春到杏花梢,期君走马长安路。 注释: - 旅馆:指诗人住宿的地方,可能是指某个旅店或客栈。 - 敲风:风吹在窗户上发出的声音。 - 孤篷:形容孤独的旅行者乘坐的简陋的篷车。 - 燕台:指古代的燕国都城,这里泛指京城或其他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 -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女性在庭院中的情景。她穿着华丽的服饰,头戴荷叶形的头饰,脚穿花鞋,身姿优雅。她刚刚结束了一天的工作,正坐在院中的椅子上休息。 诗句1:“荷髻翻新,裙花露茜。” 描述了她的发髻和裙子。荷花形状的发髻是新鲜的,裙子上有露水的颜色是红色。 诗句2:“朝来倦把珠帘卷。” 描述了她的心情。早晨醒来后,她感到有些疲倦,不想继续做家务,所以把窗帘拉开一些。 诗句3:“因循飘过楝花寒
诗句原文: 才画纤蛾,便携纨扇,浓颦浅笑欢何限。 译文: 刚刚描绘出纤细的蛾眉,便带着轻纱般的折扇,她那浓重的眉毛和浅浅的笑容充满了无尽的快乐。 注释: 1. 才画纤蛾 - 刚刚描绘出纤细的蛾眉:这里用“才画”形容对女性形象的精细描绘,突出了其美丽动人。"纤蛾"则是指细长而有弯曲形态的蛾眉,通常用来比喻女子的眉形。 2. 便携纨扇 - 便带着轻纱般的折扇:这里的“便携”意味着随身携带
这首诗是苏轼的《踏莎行》四首中的第一首。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释和赏析: 【吹絮帘前,簸钱堂后,眼期心诺相逢骤】 “吹絮”指的是柳絮飘飞的景象,象征着春天的到来。“帘前”、“堂后”则描绘了主人公在春天里的居所,可能是室内也可能是室外。“眼期心诺”表示主人公期待与某人见面的心情。“相逢骤”则形容这种相遇来得突然且快速,可能是一种意外或惊喜。 【别来真个远于天,当时悔不携罗袖】
【注释】: 密叶生秋:浓密的树叶在秋天生长。 微云散绮,晚凉庭院人闲倚:傍晚时分,天空中飘散着轻薄的云彩,庭院中人们悠闲地站着。 新词空谱望江南:新的词曲却只能谱成《望江南》。 江南回首三千里:指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玉柄摇风,香衫着体,消魂往事重提起:手拿玉柄扇子轻轻摇动,香气扑鼻的衣裳让人感到舒适,然而那些曾经让人销魂的往事却再次提起,让人感到悲伤。 兜衾小卧不成眠,团圞月照窗纱里
踏莎行 初春游虎丘饮阊门水阁 镜里情怀,笛边风调。 曼声度曲低声笑。 小楼寒勒海棠花,杜鹃抵死花前叫。 野寺春游,名园晚眺。 落灯时节仙人少。 真娘墓上雨潇潇,谁家冒雨烧香轿。 译文: 镜中的容颜,心中的思绪,吹奏着笛子的旋律,悠扬而和谐。 轻轻地唱着曲子,低声地笑着。 小楼里的海棠花被寒冷的天气束缚,杜鹃鸟在花前不停地叫着。 春天来到了郊外的寺庙,夜晚时分,人们可以眺望美丽的园林。 落日时分
【注】 上分堤:指分界堤。 柳影沾衣:指柳枝的倒影落在身上,使衣裳染湿。 “湖光”句:意谓春天的湖水映着岸边的杨柳。敛黛,即敛眉,形容湖水碧绿如黛眉。 垄头风景:泛指田野风光。 白云一片:指船帆。 石栏雕砌:指桥上的石栏杆雕刻精美。今何在?意为现在哪里去了? 午梦当年:指当年中午做的梦。 文章几辈:指文才辈出,历代不绝。 返生香爇(ruò)诗魂碎:燃起返魂香后诗人已断气。返生,道家语,指灵魂复活
【注释】 青荇:水生植物,初生时呈青色。 萦丝:缠绕。 朱荷:红色的荷花。 舠(yǐn):小船。 江荭(hóng):指荷花。 舠舣(wěi):船停靠。 可堪:哪里忍受得住。 清商:泛指悲伤的曲子或歌曲。 紫芡(qiàn):一种植物。 撑波:波浪。 双螯(áo é):螃蟹。八跪:蟹脚八条。 莼(chún)鲈:两种水生植物。 烟霞:云雾中的彩霞。 【赏析】 《踏莎行·即事》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的一首词
诗句释义 1 “壁蛚啼寒,林蜩唱晓。”: 描述在秋日的早晨,蟋蟀发出凄切的叫声,而树林中的蝉也开始鸣叫,预示着秋天的到来。 2. “凭栏四望迷衰草。”: 站在栏杆上向外望去,只见满目皆是枯萎的草地,给人一种萧瑟凄凉的感觉。 3. “蓼汀零雁带霜栖,孤城画角愁多少。”: 在长满蓼叶的小洲上,成群的大雁带着霜气栖息;远处的孤城响起了悲凉的号角声,这种景象让人不禁感叹秋天的忧愁。 4. “五亩犹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