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师范
【注释】 万籁:指一切声音,包括风吹草动、鸟鸣虫叫等自然界的一切声响。 元来:原来。这里指“你”原来就在这里。 【赏析】 《诗境浅说》:这是一首描写深夜寂静景象的七言律诗。全诗以万籁俱寂,虚堂无风为背景,写诗人夜宿山寺时所见到的夜景,表达了诗人对寒山子(即寒山)的思念之情。 首句“万籁声沉沉”,点明时间是在夜晚,万籁皆寂;“声沉沉”是说万籁皆沉寂无声,连风吹草动的声音都没有。次句“虚堂夜寂寂”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请对下面这首诗逐句释义:‘偈颂一百四十一首 其一百六’”,这是对全诗内容的要求,然后要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 “半真半假千家货,非实非虚百宝囊”,前两句的意思是:一半是真的一半是假的,千家万户都卖着假货;不是真的,也不是真的,百宝囊中装的都是假货。这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注释:三月的春意渐渐老去,万物都奉献出嫩绿的枝叶。微雨滋润着凋零的红花,泉水声中还夹杂着幽鸟的啼鸣。可悲可叹的是寒山子,归家不得,已经忘却了来时的路。 赏析:这首诗描写了春天景色,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首句“三月春将老”描绘了春天即将过去的景象,暗示了诗人对于春天的眷恋和期待。次句“万木献青杪”,形容了春天的生机勃勃,万物都焕发出新的活力。第三句“微雨湿残红”,则通过微雨的润湿
注释: 1. 今朝八月二十五,记得洞山离查渡。 注释:今天是八月二十五日,回忆起离开查渡的洞山。 2. 韶石山头打不回,追至如今无本据。 注释:韶石山上打不出一个痕迹,追溯至今也没有证据。 3. 问佛便答麻三斤,何似庭前柏树子。 注释:如果问我佛,我就回答说有三斤麻,不如庭前的柏树子。 4. 苍鹰搦卧兔,猫儿捉老鼠。 注释:苍鹰捕捉兔子,猫儿捉老鼠。 赏析:
【注释】: 1. 偈颂(jie song)是佛教用语。“偈”为佛经中的偶语,“颂”指佛教歌颂的文词、赞歌。“偈颂”,即佛经中的赞颂之词。 2. 偈颂一百四十一首是唐代诗僧皎然的作品集。 3. 其一百四:此诗是第一百二十一首。 4. 炎炎六月:炎热的夏天。 5. 飘风洒雪:形容天气寒冷如冬。 6. 百丈耳聋:比喻僧人百丈无听觉。 7. 黄檗吐舌:比喻僧人黄檗开口说话。 8. 海阔山高:形容空间广阔
【注释】 偈颂: 你(指佛)自是你,达磨从他达磨。 佛法有底商量,各自回家向火。 “瞿昙”:意译为“须陀洹”(即初入涅槃的阿罗汉)。“你自”:指“我”。 “我自是”,意谓“我就是”。此句表明诗僧认为“我”就是那个“你”,即“你就是‘我’,‘我’就是你”。 “你自是他”,意谓“他就是‘你’”。此句表明诗僧认为“他”就是那个“你”,即“他就是‘你’,而‘你’又是‘他’”。 “达磨”
【注释】偈:佛教禅宗用语,即颂赞佛理之语。雪压楼台,风号松桧:形容雪大,风吹松柏的声响如号。 【赏析】此诗是一首写景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首句“现前三昧”,三昧,梵文音译,意译为“正定”。这里指禅定。“了无向背”即无所依傍,无所取舍。“雪压楼台”是说大雪压在楼宇上,“风号松桧”是说风刮过松柏发出的响声,都是客观景物。这两句通过写景,表现了诗人对禅定的向往之情
注释:拄杖子,难以摸到。有时喜欢它,有时讨厌它。搅动大海,冲破碧天,还不如普化摇动铃铎。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拄杖子的神奇力量,它能够搅动大海,冲破碧天,甚至不如普化摇动铃铎的神奇。诗中通过对比的方式,强调了拄杖子的威力之大。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神奇力量的追求和向往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此类题目解答时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格式要求: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然后逐句分析。 ①第一句中“黑似漆”是形容该物的颜色,黑色,与下句“空叹息”形成反衬,表达了诗人对这种无闻之物的感慨。 ②第二句中的“唧唧”,是拟声词,用来形容秋虫的声音,这里运用了拟人手法。 ③第三句“分文不直”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的《画》。 来无所从,南高峰,北高峰。 【注释】:来,来到;南、北,方位词,指代两座峰;无,没有;所,代词,指代“两山”;从,动词,来;高峰,山峰; 译文:我来到这里,却不知该去何处;我来到南面和北面的两座山峰,却不知道该去哪里。 去无所至,东涧水,西涧水。 【注释】:去,去向;无,没有;至,到达;东、西,方位词,指代两条溪流;涧水,山间流水; 译文:我离开了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