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裳
六祖传付偈颂 其二 初祖 诗句释义 1. 谁知花叶一中生: - “谁知”表示人们常常不理解或难以领会。 - “花叶”通常指自然界中的花朵和叶子,这里可能比喻为世间万物。 - “一中生”意味着从简单到复杂、从基础到高级的演化过程。 2. 二气相催果自成: - “二气”指的是天地之间的阴阳二气(气在这里可以理解为能量)。 - “相催”表示这两种力量相互作用,推动事物发展。 -
诗句:精传神气一传精,性命于中附会成。 译文:精髓传授的神韵,一旦传授,便成为精粹。人的性命在内心之中得以附会而成。道的奥秘深邃,难以窥探,我无法再从何处寻求那无生之道。 注释:本诗是宋代黄裳所作的《六祖传付偈颂 其九 初祖》。其中,“精传神气”指的是禅宗六祖传授的精神和神韵;“性命”指人的性命或生命的本质;“附会成”表示通过内心的理解和领悟来达到对生命的理解;“道世浑沦”指的是道的世界深邃
【注释】 初祖:禅宗六祖,即弘忍。天游:佛经上说,如来法身无量无边,如天上之游云,无始以来,无际无涯。杳杳:深远幽深。海漫漫:大海无边无际。无、有:佛教中常以“无”与“有”表示一切现象的对立统一。道观:修行悟道之所。药:指佛法真谛。心地要:修习佛法的心地重要。两门:指内外二门,即内观照自性,外参礼佛事。混成:佛教语,指宇宙万物本原一体,不可分割,故称“混成”。 【赏析】
【注释】六祖传付偈颂其四二祖曾穷庄易到源渊,三教从来共本根。自到少林应已悟,后来谁为晓宗门。 【赏析】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表达了对禅宗思想的理解,强调“自到少林应已悟”,即禅宗的顿悟之说
注释:有地有花,但无花种却有花;空具色相,无花却含空性。 混成一物,谁能圆满?只有无言的造化之功。 赏析:本诗以“二祖”为题,是六祖慧能对“色空”问题的解释。前两句“有地有花空具色,无花无种色含空”,从有和无两个角度来论述色空。后两句“混成一物谁圆就,但向无言一化工”,则直接点明色空的问题,并指出其解决之道。整首诗用意深远
【注释】 大乘气象已相扶:大乘佛教的风范已经树立起来了。六祖,即禅宗初祖达摩。相扶,扶持。吾意方终道不孤:我的想法是,佛道并没有被遗忘。吾,我。方,将。终,完成。道,指佛道。不孤,没有孤立无援。秀出五峰尘下少:在五座山峰之上(五峰山在今江西庐山),你显得特别出类拔萃、与众不同,很少人能比得上你。尘下,指五座山峰之上。中华先许到真如:在中华土地上首先承认你到达了佛性之真如。真如,佛性。 【译文】
【注释】 1、安心:心安定。 2、觅心时:在寻找自己心的时候;指禅宗的“顿悟”法门,即当机直了,不假外求,一念即是佛性。 3、后世:后起的禅宗大师们。4、支尘:支离破碎地追求名利。5、寄语禅林:告诉禅林中的人。6、休歇去:不要去追求什么。7、古来仙圣:自古以来的神仙圣人。8、本无为:本来就是无所作为。 赏析: 这首诗是六祖慧能对后来禅宗的发展所作的总结。禅宗自初祖达摩以后,发展迅速,后继者众多
方彦稽母安仁县太君黄氏挽辞 其一 文科名峻归宁日,卿部官高致养时。 罔极是恩谁报得,更缘霜露有馀悲。 注释与赏析 1. 文科名峻归宁日:指某人因功成名就而光荣地返回家乡或归葬。 2. 卿部官高致养时:形容官职地位显赫,享有崇高的礼遇和待遇。 3. 罔极是恩谁报得:表达对恩情无法报答的感慨,意指无法回报的恩情。 4. 更缘霜露有馀悲:比喻岁月无情,人事多舛,增添了哀伤之情。 译文
注释: 六祖传付偈颂 其一 初祖 - 一花迦叶离尘果:迦叶是佛教的圣者,他的智慧达到了一种极致,被称为“一花一世界”的境界。这里的“一花”指的是迦叶的智慧,而“迦叶”则是指这位圣者的名字。“离尘果”指的是他超越了尘世的纷扰,达到了一种清净无垢的境界。 - 四卷楞伽助道书:楞伽是佛教的一部重要经典,而“四卷”指的是这部经典中的四卷。“助道书”则是指这些经典能够帮助修行者达到道的境界。 -
注释:在参禅时,需要向坐禅者学习,因为禅宗的本源和终极是相通的。只有将一切杂念都扫尽,才能达到真正的境界。即使整个世界都在一微尘中,也要保持一颗清净的心。 赏析:这首诗通过比喻和象征的手法,表达了参禅者应该向坐禅者学习,清除杂念,以达到禅宗的最高境界。同时,它也提醒我们,无论世界如何变化,我们都要保持一颗清净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