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裳
注释: 公余谁解憩劳生,不动天机性自灵。 道骨对山尤更好,梦魂闻雨易为醒。 谩抛芽雪归仙鼎,只把筌蹄看圣经。 还顾一源无去住,双梧惟有翠盈庭。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以竹子和梅花作为主要意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的深厚情感和对超脱尘世的向往。 首句“公余谁解憩劳生”,意为在公余之际,谁能懂得休息以消除劳苦。这里通过反问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劳碌与疲惫的感慨,也暗示了他对超脱尘世的追求。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观潮二首之一。下面逐句解释: 杳冥中信自轮回,十二时行不可催。 “杳冥”指的是茫茫无际、幽深莫测的境界,这里用来比喻潮水的源头。诗中说潮水像信使一样从源头出发,循环往复,永不停息。“十二时行”是指一天之中潮水会涨落十二次;“不可催”则表示潮汐的运行是无法人为催促的。 才迫海门三级起,忽临沙渚二龙开。 潮水开始上涨时,先从海边的三个层次(可能是堤岸上的三个台阶)缓缓升起
【注释】: ①除夜:除夕。张公实,作者的好友。②万里家山:形容家乡遥远。③六骰:指酒。④金卮:盛酒的玉杯。⑤浮生;飘忽不定的生命。⑥行乐:寻欢作乐。⑦春风:春天的风。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于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除夕之夜所作。诗中表达了诗人在除夕之夜对友人的怀念之情。 前四句写除夕之夜与张公实相聚之喜。“两年相见此宵中”一句,以“中”字领起全句,言两年来虽时有聚散,但今夜终于又聚在一起了
译文: 秋日的暑热和喜雨让人感到舒适,但担心雨势过长难以收回。 烦闷的心情如同暑气一般互相投合。 水帘在槛外飘飞,如白昼般霏霏细雨;银河中点点秋色,宛如银汉云朵。 别馆中不要谈论欹侧的客枕,要记得那看渔舟的钓潭。 天气转晴时,天空纯净如同美玉,白酒黄花欲上楼欣赏。 --- 注释: - 秋暑喜雨:秋天的暑热和喜雨给人带来舒适。 - 不害为霖:没有损害到降雨的效果。 - 未可收:无法收回。 -
这首诗是诗人在外地做官时所作,表达了他对于家乡的思念以及对官场生活的感慨。 “别来身在利名边,三十春风两少年。”这句诗的意思是说,自从离开家乡以来,我一直身处功名利禄的边缘,已经三十岁了,但仍然像两个少年一样充满活力和激情。这里的“利名”指的是功名利禄,而“两少年”则是指年轻有为的意思。诗人通过这句话表达了他对名利的追求和对青春年华的珍惜。 “问劳只闻新子弟,悲欢还见旧山川
【解析】 本题考查对古诗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诗,理解诗歌的大意,然后逐句分析其意思,最后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和诗句在诗中的作用。本题要求对这首诗逐句进行翻译,并附上必要的注释以及赏析。首先翻译诗句,然后分析关键词,最后分析诗人的情感。 “客暑因书昔日山居之乐”:由于旅途劳累,天气炎热,便写下了往日山居的生活乐趣。 “忆昔幽居最道情,水边林下寄劳生”
注释: 吴国人从越国回,两舠旗鼓急相催。 悠悠二气已交感,隐隐一声还到来。 银汉风波生沆瀣,玉龙雷雨出蓬莱。 周天安用莲花漏,自有潮轩与月台。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杭州观潮的诗。 首句“吴国人从越国回”,描绘了观潮的游客从远方归来的情景。 次句“两舠旗鼓急相催”,描绘了观潮的人马在江面上争先恐后的景象。 第三句“悠悠二气已交感”,描绘了天地之间阴阳二气交融、和谐的景象。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偶成示道温》的一部分。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释: 1. 何当归卧水云乡,不必功名似子房。 - "何当归卧":意指归隐自然,不再追求名利。 - "水云乡":形容一种宁静、闲适的环境,如同水中漂浮或云雾中飘渺的景象。 - "不必功名似子房":子房是指汉代的张良,他曾辅佐刘邦建立汉朝,但后来选择隐居,不追求功名利禄。这里比喻不必像张良那样追求功名,可以自由地享受生活。 2
【注释】 1. 澄清轩:指作者所居的书房。 2. 蒲鱼:泛指池塘中游动的水族。 3. 养源:养水。比喻治理水源。 4. 鉴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省杭州市西南,为杭州名胜古迹之一。 5. 亭亭:形容树木直立而高大的样子。 6. 谢:感谢。 【赏析】 本诗是作者在《书斋》一诗中的一首。诗人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书房的环境,表现了作者热爱读书、勤奋写作的生活态度和高洁的人格魅力。 首联描写书房环境
【译文】 雪,云上江天意已浓,化机先下隔年功。 明吞夜后梅花月,狂弄春前柳絮风。 清悟胸襟吟更逸,寒惊毛骨醉还空。 渔蓑归去岂其乐,相贺惟闻田舍翁。 【注释】 1. 诗中的“云上江天”指的是云雾笼罩的江面之上,形容天空之高远和景色之美丽。“意已浓”则表现了诗人对这一景色的深刻感受和内心的浓厚情感。 2. “化机”指的是自然的变化和生机,暗示着春天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