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馀谁解憩劳生,不动天机性自灵。
道骨对山尤更好,梦魂闻雨易为醒。
谩抛芽雪归仙鼎,只把筌蹄看圣经。
还顾一源无去住,双梧惟有翠盈庭。
注释:
公余谁解憩劳生,不动天机性自灵。
道骨对山尤更好,梦魂闻雨易为醒。
谩抛芽雪归仙鼎,只把筌蹄看圣经。
还顾一源无去住,双梧惟有翠盈庭。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以竹子和梅花作为主要意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的深厚情感和对超脱尘世的向往。
首句“公余谁解憩劳生”,意为在公余之际,谁能懂得休息以消除劳苦。这里通过反问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劳碌与疲惫的感慨,也暗示了他对超脱尘世的追求。
次句“不动天机性自灵”,则进一步描绘了竹子的特质。竹子生长于高山之中,不动摇、不动心,保持自身的本性而不为外界所动,这与诗人的性格相契合。诗人通过对竹子的描写,表达了自己的高洁品质和坚定信念。
第三四句中“道骨对山尤更好,梦魂闻雨易为醒”描绘了竹子与梅花共同构成的美景,以及它们各自独特的作用。竹子象征着高洁坚韧的品质,而梅花则代表着清雅脱俗的气息。诗人在这里通过对比两种植物的特点,表达了自己对于美好事物的欣赏以及对超然物外生活的向往。
第五句“谩抛芽雪归仙鼎,只把荃蹄看经典”则进一步描绘了竹林的幽静之美。诗人将竹子比作仙子,将雪花比作灵芝,以此来形容竹林的纯洁和高雅。同时,诗人还将竹子与典籍相比,表明其对学问的热爱和追求。
第六句“还顾一源无去住,双梧惟有翠盈庭”则是诗人对竹林景色的再次描绘,表达了他对自然的深深眷恋。诗人通过“无去住”来形容竹林的永恒不变,而“双梧惟有翠盈庭”则描绘了竹枝婆娑、绿意盎然的景象,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清新幽雅的庭院之中。
这首诗通过咏物来抒发诗人的情感和志向,展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闲适生活态度和对自然美的赞美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