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之芳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和语言表达的赏析能力。此类题目解答时,首先通读全诗,从整体上理解把握诗歌的内容大意及思想主旨;然后结合诗歌中的特定意象、诗句,以及作者所运用的写作手法进行逐句赏析。 “臂插文书任所在”,此句中“臂插文书”,意谓臂间插着公文,意为身佩文符。此处“任所在”,即身任所在之地的意思。诗人用典,表明自己身居高位,有责任、使命在身。 “飞行麻达好男儿”。麻达
这首诗出自台湾,诗人在诗中描绘了台湾的地理环境与文化特色。 逐句解读: 1. “狡童教册独空群”: 此句表明只有少数孩童在阅读书籍,显示出教育的不普及。 2. “鹅管横描蜗篆文”: 此句形容汉字书写之精细,如同鹅毛笔划过,细致入微如蜗壳上的纹理,体现了汉字书法之美。 3. “艳说红毛旧时字”: 这里的“艳说”可能指的是对汉字的华丽描述,而“红毛”则是指台湾原住民的文化特征
注释: 北番风俗半传闻,竹堑遥通八里坌。 北方的风俗我只有听来的传闻,竹林小径与遥远的八里坌相接。 干豆门边湖水阔,沃饶千里隔烟云。 干豆门边宽阔的湖水无边无际,肥沃的土地绵延千里,烟雾缭绕如画卷。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台湾巡视时所写下的。诗人通过对台湾的自然风光和当地风土人情的描绘,表达了他对台湾深深的喜爱。 首句"北番风俗半传闻",诗人以一“传”字点出自己的所见所闻。“北番”,指台湾
注释 - 小番:这里可能指的是年轻的武士或士兵。 - 斗捷:比赛胜利,这里指在比赛中获胜。 - 走如风:形容动作迅速,像风一样。 - 拓得围场万竹中:在广阔的竹林中拓展场地。 - 响急铜铃:声音急促,像是战鼓声。 - 阵马:战马,此处形容战场上的战马。 - 锦标红:用红色的丝带装饰的奖励。 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一场激烈的比赛,其中“小番”可能是参赛者,他们的动作迅速,如同疾风一般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请对下面这首诗逐句释义:台湾纪巡诗”,这是要求考生对诗句进行逐字解释,并结合全诗的内容进行赏析;然后要仔细阅读诗歌,理解每句话的内容和意境以及表达的情感,最后再结合题目要求作答。 本诗首联写纪巡将军的威武形象。诗人以枭鸟出没于林木间,啄食无端之血为喻,形容纪巡威风凛凛,神勇无比。颔联描写其战斗场面
【注释】 1)驺前:指在马车前面。 2)赤绋:古代丧礼中,车前挽车上的绳索是红色的,这里代指丧车。 3)双竿:指车上两根长竿。 4)远迓(yǎ):远远地迎接。 5)牛车:古时的一种载物用车,多为人力或畜力。 6)夹道:两旁,道路中间。 7)怪妆饰:奇特的妆容。 8)铜铃:指车上的铜质铃。 9)羽为冠:头上戴着羽毛冠。这里指头插羽毛。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送葬队伍行进的画面。首句点明送葬队伍
这首诗是关于台湾的,描述了台湾八社丁徭力逐渐缓解的情况,以及番娘饷税早捐除。同时,也提到了现在人们在夜晚和白天辛勤工作的地方,并强调要谨护官家十万储。 下面是逐句的译文: 1. 八社丁徭力渐纾,番娘饷税早捐除。(意思是,八社的丁徭力量逐渐减轻,而番娘的饷税也已经提前捐除了。) - 八社:指代台湾地方上的八个行政区划。 - 丁徭:古代的一种劳役制度,指征调农民为官府服兵役或劳役。 - 力渐纾
【解析】 本题考核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此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求学生在读懂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理解诗意,然后把握诗歌的主要表现手法。此诗首联“问俗殊方竟未厌,忽教放索转丹襜”,意思是问世俗之人是否已满足?忽而教我放掉绳索转动车篷转向南行。颈联“天南水起山穷处,琅峤云从马首瞻”的意思是说天边南方的江水奔腾,山穷水尽的地方有琅峤山,云雾缭绕着马首,远眺着远方。这两句是写景
【诗句】 深冬犯晓只春衣,芋蔗村村露未晞。 到处青林间绿野,海东风景觉全非。 【注释】 - 深冬:指冬季,通常是指12月到次年的2月这段时间。 - 犯晓:即凌晨时分。 - 春衣:指春天的衣服。 - 芋蔗村村:指的是种植芋头和甘蔗的村庄。 - 露未晞:指早晨的露水尚未干涸。 - 到处:遍及各处。 - 青林:绿色的树林,泛指林木。 - 间:在……之间。 - 绿野:指绿色原野,泛指广阔的农田。 -
这首诗出自《台湾纪巡诗》,作者是清代文学家林则徐。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翻译和赏析: 1. 吊古攀今孰请缨,功成襄壮令严明。 - 诗句解释:在古代的战场上,谁愿意请求加入,以取得功名?当一个人功成名就时,他的命令必须严厉而明确。 - 关键词:吊古攀今、请缨、功成襄壮、令严明 - 注释:这里表达了一种对于历史英雄的敬仰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功名利禄的追求。在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