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芾
池上近作假山引水穿石撒珠其上亦有可观因成拙句 终日尘劳困簿书,无因归泛小西湖。 池中假山引水流过石头,石头上有如珠子般散落的石块,石头上也有可观赏的地方。因此我写了这一句诗句。 且来池上看堆翠,更向峰前认撒珠。 池中的景色如同绿色的山丘一样堆积着绿色;峰前的景色犹如撒落在地上的宝石一般璀璨夺目。 触石有云时点缀,随风无雨自沾濡。 当石头被触摸时,就会有像云朵一样的水珠点缀在石头上,风一吹来
春色撩人胜去年,莺啼燕语若相怜。 一川烟水清还浅,万叠云山断复连。 好景会心宜乐矣,故园回首却悽然。 同僚赖有清新句,似听松风漱玉泉。 注释: 1. 春色撩人胜去年:春天的景色让人感到更加愉快和愉悦。 2. 莺啼燕语若相怜:黄莺和燕子的话语仿佛在诉说着彼此的关爱。 3. 一川烟水清还浅:一条河流上的烟雾和清澈的水波显得有些浅薄。 4. 万叠云山断复连:无数层叠的云山时而断开,时而连接。 5.
注释: 老乘一障楚江滨:指诗人年纪大了,被疾病所苦。 无奈星星鬓影新:意思是说,年岁虽高,但头上的白发却更多了。 客里情怀那似旧:意思是说,在这客居异乡的日子里,我的情感与以前相比已大不相同了。 忙中日月不知春:意思是说,忙碌中时间就像在飞逝,不知不觉春天就过去了。 若为经岁抛泉石,犹把非才玷缙绅:意为如果一年又一年地离开这些美好的地方,那我还有什么脸面见人呢? 还尽此生儿女债,盍归林下作闲人
【解析】 本首诗写于重阳节,是诗人的自娱之作。诗人用“风前落帽”、“江上登台”来表达自己的失意和无奈之情。“老去已忘荣与辱,只思归卧水云乡”,表达了自己对仕途的厌倦,渴望归隐的愿望。全诗情感沉郁,风格苍劲。 【答案】 译文: 此生几度换炎凉,过了重阳又一阳。 无奈流年如转毂,得逢佳节且飞觞。 风前落帽从吹鬓,江上登台任断肠。 老去已忘荣与辱,只思归卧水云乡。 赏析: 此诗为重阳节所作
注释: 1. 余既和乐天诗而喜于年及之心犹不能自已 我既然和乐天的诗而喜悦,但是高兴的心情还没有能自控。 2. 又复再和八首 我又写了八首和乐天诗的续篇。 3. 一年三百有馀旬 一年有365天,即300多个星期。 4. 举世栖栖苦迫贫 世界上的人都在苦苦追求着贫穷。 5. 得享安宁七十岁,已胜衰谢万千人 能够得到安享70岁的平静生活,就已经比那些衰老、死亡的人们强多了。 6. 好官纵使登三事
【注释】 朅来:突然。经年:过一年。衰病:衰老疾病。强自怜:勉强自爱。危衷:忧心。甘屏缩:愿意隐居。岂期:不料。优诏:优待的诏书。留连:拖延。政平讼理:政治清明,诉讼合理。职称民安:以官位为民众造福。上恩:皇帝的恩泽。容卧治:能够安居无事地处理政事。老林泉:归隐山林泉石。 【赏析】 此诗作于唐僖宗光启三年(887)。诗人在长安任右拾遗期间,写了这首诗,以表达自己对朝廷的不满,渴望归隐的心情。
【解析】 此诗是诗人归隐后所作,以抒发闲适、淡泊之情。首联“拟归林下度馀年”“底事天公不见怜”表达了诗人归隐山林,远离尘嚣,与大自然为伴的惬意心情,也表达了对朝廷不公的愤懑之情;颔联“新岁已惊青鬓换,故园还想绿阴连”,表达了诗人对岁月无情和人世沧桑的感慨,同时也流露出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颈联“敢萌痴意贪非据,但欲冥心任自然”表达了诗人追求高远的理想,不慕名利、安于现状、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
【注释】 1. 和乐天诗:指白居易的《和李司空题春暮游杭州》一诗。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诗人、文学家,字乐天。他与友人在杭州西湖游玩,写下了这首诗。 2. 年及之心:意指对年龄增长感到不安或担忧的心情。 3. 再和八首:指作者在白居易诗的启发下,重新写了八首诗以回应白居易的《和李司空题春暮游杭州》。 4. 乞得行年到七旬:乞得行年,意指到了七十岁。行年,指的是人的一生岁月。乞得,意为得到了。 5.
下面是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1. 郁郁羁怀久欲东:形容自己内心的忧郁和牵挂,长久以来都渴望能够回到故乡。 2. 故园何日割蒿蓬:表达了对于家乡的思念,不知何时才能回到那片熟悉的土地。 3. 可堪世路尘缨缚:描述了在世俗的道路上,被尘封的冠带束缚,无法自由自在地生活。 4. 却使云山蕙帐空:象征着曾经的繁华与宁静已被打破,只剩下空虚和寂寥。 5. 待价深藏非左计
诗句释义与译文: 1. 老合休官况七旬,我非辞富欲居贫。 - 注释:我年纪已高(七十岁),不是我不想做官,而是我不愿为了俸禄而生活,宁愿过着贫穷的生活。 - 译文:岁月不饶人,我已七十高龄,并非是我不追求官职,而是我不愿为了微薄的俸禄而劳苦自己,宁愿过着清贫的生活。 2. 也知光景无多日,更觉筋骸不逮人。 - 注释:我知道生命的日子已经不多,而且感觉身体也已经力不从心了。 -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