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当
卜筑 水外十三坡,居人总荷戈。 烟营江树尽,霜木陇云多。 樵爨村村屋,斧斤旦旦柯。 白驹空谷在,何事卜行窝。 译文: 在水边外的十三座山坡上,居住的人们总是扛着武器。 烟雾缭绕的江边树木已经看不到了,只有霜打过的树林和山间的云雾显得更为浓密。 村村都有烧火做饭的声音,伐木声也是此起彼伏。 早晨起来砍柴割草的人很多,他们不停地砍伐树木。 山谷中的马儿自由自在地奔跑,为何要在这里建造房子呢? 赏析: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然后根据要求逐句翻译,并在关键句子后面加上注释。最后分析概括作者的情感。 这首诗写戍边战士的思家之情。首联写家人询问战况;颔联写寒夜中蟋蟀哀鸣,月门上长满了蟏蛸(一种壁虱);颈联写招魂帛挂在巷口,而林中不见返哺的巢
诗句解释: 1. 扰扰人间世,萧萧物外身。 - 扰扰: 形容世间纷扰复杂。 - 萧萧: 形容人或物体发出的声音。 - 物外身: 指超脱于世俗之外的身体。 2. 江山如有态,草树暗生春。 - 有态: 形容自然景物呈现出独特的形态。 - 暗生春: 形容草木在春天悄然萌发。 3. 自笑新巢燕,谁怜旧主贫。 - 自笑: 自嘲,自我嘲笑。 - 新巢燕: 新筑的鸟巢。 - 旧主贫: 比喻曾经的主人现在贫穷。
舟中 何乡能遁迹,天地有渔翁。 沽酒时曾醉,探囊岁屡空。 衰年双鬓白,长日一丝风。 谈笑兵戈外,兴亡俯仰中。 注释与赏析: 第1-2句: - 何乡能遁迹:何处才能找到可以隐居的地方? - 天地有渔翁:在广阔的天地间,到处都是捕鱼的渔民。 第3-4句: - 沽酒时曾醉:有时候,在购买酒水的时候也会沉醉于其中。 - 探囊岁屡空:每年都要花费大量钱财,囊中空空如也。 第5-8句: -
这首诗是杜甫的《阁夜》。 群情:指天下百姓的心情。 社稷生奇变,关河入战图。 国家发生了巨大变化,战争形势进入战时图册。 楼前朱汗马,城上白头乌。 楼前有骏马,城墙上有白发老人。 国步分光岳,江流接蜀吴。 国家的前途分为光明和黑暗两半,长江流入蜀地和吴地。 群情思伯业,佳气瞩皇都。 百姓思念先王的事业,皇帝都城充满吉祥之气。 赏析:这是一首描写战乱时期人民生活和心情的诗
【注释】 ⑴连雪:大雪。 ⑵气合冰天址:天气寒冷,大地凝结成冰。 ⑶光连雪岭西:积雪的光亮连着雪岭的西边。 ⑷愁来望不极:忧愁来到,视线无法达到尽头。 ⑸诗罢思俱迷:诗人作诗后,感到茫然无解。 ⑹澌(tuī)冻:冰块融化,水流动。江淮:指今中国东部地区。昏霾:指天色昏暗如烟云笼罩。岭峤(qiáo):山岭。 ⑺蒸黎:指百姓,黎民。 【赏析】 此诗写于诗人流寓江宁(今南京)时。当时
烽烟 烽烟寒转急,丧乱岁难休。 野老无家别,遗畦尽力求。 关河多骑气,江海自渔舟。 世事由天运,何须涕泗流。 译文: 在烽火中,战火的硝烟愈发浓烈,国家的混乱和人民的苦难让岁月难以安宁。在这片土地上,一位年迈的老人独自离去,他的家园被战争摧毁,他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田地,努力地寻找新的生计。边境的边疆充满了紧张的气氛,士兵们骑着战马,气势如虹。而长江和大海则是渔民们的天堂,他们驾着渔船
翻译 江水向东流去,庐山向北而来。 孤城新居宅舍,浮世旧风尘埃。 久病频繁移动,多情多次举杯。 乡心仍未已尽,春色苦苦相催。 注释 1. 江水东流去:描述了江水的流向是向东的。 2. 庐山北来:指的是从北方来的庐山。 3. 孤城新第宅:形容自己居住在一座孤零零的城池里,新建的住所。 4. 浮世旧风埃:表示在浮华的世界中,留下了旧时的尘埃。 5. 久病频移榻:长时间生病,经常更换床位。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歌内容和思想主旨,然后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手法的运用,最后注意赏析时先指出手法再指出表达的情感。 本题要求分析“艰危心不展,俯仰事何惭”,这两句表达了作者面对艰难险阻仍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诗人在这首诗中抒发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心,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对民族前途的担忧。他以苏武、庾信等人的不幸遭遇来比喻自己的处境
【注释】 ①乡信:指家乡寄来的消息,也指书信。 ②鬓毛:指人的两鬓头发。难再黑:难以再黑。形容岁月流逝,人已老去。 ③转添红:花蕊由白变红。 ④病减诗囊在:病好了,诗囊里装着的诗稿还有。 ⑤愁多酒盏空:酒喝多了,酒杯里的酒都空了,形容忧愁很深。 ⑥衣冠:古代士人的服装,后泛指官服、礼服。 ⑦何地哭途穷:到哪里去哭?路已走尽,无地方可去。 赏析:此为五言律诗。首句点明“春日”和“得乡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