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应阶
卢沟桥观浑河滥漫歌 龙亦俯首曳尾去,遂移灵族潜珠宫。兆民有赖诵功德,郊原千里安春农。 我以奉命来卢沟,孤城分守扼咽喉。西连秦晋之要隘,东接燕蓟之雄州。 嵯峨凤阙云中浮,嶒崚山色横青虬。日夕怅望斯桥上,车尘马迹何时休。 注释: 1. 卢沟桥:指位于今天的北京的卢沟桥,是历史上著名的桥梁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军事防御设施的一部分。 2. 龙亦俯首曳尾去,遂移灵族潜珠宫:龙在此处指的是古代神话中的龙
这首诗是元代诗人王冕的作品,名为《题卢沟桥》,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下面是逐句翻译和注释: 1. 溽暑潜消宇宙清,油油禾黍生平地。 (湿热逐渐消退,宇宙变得清明,绿油油的庄稼遍布大地。) 注释:溽暑指的是炎热的天气,油油形容庄稼长得茂密。 2. 雈苻敛迹四境安,刑清颇遂幽栖志。 (战乱结束,四方安宁,刑罚清白,人们渴望隐居的愿望得以实现。) 注释
卢沟桥观浑河滥漫歌 长桥独扼天下雄,蜿蜒高拱横西东。伊昔何人能凿此,鲸蜺飞动神其功。 注释:长长的桥梁独自控制着天下的雄壮,蜿蜒曲折的高拱横贯东西。过去是谁能够凿出这条河?巨大的波浪如同鲸鱼在飞翔,显示出了它的神奇力量和贡献。 赏析:诗的前两句描绘了长桥的独特位置和壮观的景象,通过对比“鲸蜺”与“长桥”,突出了长桥的雄伟。后两句则转向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功绩的敬仰之情。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和作者情感的理解。 “九日过方顺桥书怀”,首二句点出题目中的“书怀”二字,说明诗人在重九之日来到江边,触景生情,抒发胸中郁结已久的羁旅途愁。这两句诗是全诗的总领。“征途难破是愁围”写旅途艰险,而诗人却无一语道及自己此行的目的、任务,而是直抒胸臆,以“愁围”形容自己的愁绪如墙一般密布,足见其愁之深重。“秋满长堤叶乱飞”,描写的是一幅秋日江边的图景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五言律诗。全诗通过登顶嵩山的所见所感,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敬畏之情。下面逐句解释: - 第一句:“欲上嵩高第一重”,意思是说想要登上嵩山的最高峰。 - 第二句:“芒鞋竹杖趁云踪”,意思是穿着草鞋和竹子做的杖,随着云彩的踪迹一起前进。 - 第三句:“双林迥出三千界”,意思是说在两座森林之间,远远地超越了三千个世界的界限。 - 第四句:“二室晴开六十峰”
【注释】 为客长安道:做客人在长安的街道上。 还家值暮秋:返回家园正值深秋季节。 瘐楼一片月:庾楼,即金陵城楼名。 边塞几人愁:边塞,边疆地区。 雁冷东南去,江寒日夜流:大雁因寒冷向东南飞去,长江水因寒冷日夜不停向东奔流。 沧洲:指沧海,也泛指大海。 【赏析】 此诗作于诗人晚年,时年六十七岁。诗中抒发了对故乡、亲人和朋友的思念之情,以及壮志未酬的苦闷和抑郁。全诗以“登南楼”为发端
长桥独扼天下雄,蜿蜒高拱横西东。伊昔何人能凿此,鲸蜺飞动神其功。 无乃秦皇鞭石渡海之遗址,其为穆王鼍梁高架之奇工。 不然何其宛转三百尺,隐如玉龙夭矫飞晴空。有时蒙蒙烟雨西山际,万壑直挂垂天虹。 千年砥柱难与同,车书万国恒相通。下流不断桑干水,发源遥自天池中。 经过马邑云中之汩淈,始能伏沙穿石来无穷。吾闻昆仑之水分九派,三门壁立流冲瀜。 此水得无分其一,蹴天撼地驱长风。洪涛直下三百里
欲上嵩高第一重,芒鞋竹杖趁云踪。 双林迥出三千界,二室晴开六十峰。 玉女几曾逢汉武,石坛不复继唐封。 凭临未敢舒长啸,恐破天池走卧龙
征途难破是愁围,秋满长堤叶乱飞。 行客有情萦细柳,断鸿无次背斜晖。 十年燕塞家频隔,九日龙山约屡违。 此去正逢南下路,羁迟何事未能归
为客长安道,还家值暮秋。 瘐楼一片月,边塞几人愁。 雁冷东南去,江寒日夜流。 相逢欢不尽,杯酒话沧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