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獬
注释: 送禅雅归姑苏:这首诗是诗人送别友人禅雅返回姑苏(今江苏苏州)的。 秋风江上白云飞,江气飘萧欲洒衣:秋风中,天空中的白云在江面上飘荡,江上的风带着寒意,似乎要吹落衣裳。 正是荷花满吴国,诗人灵彻故山归:正是荷花盛开的时候,诗人灵彻回到了他的故乡。这里的“吴国”指的是今天的江苏省一带,因为这里是古代吴国的领土。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格式要求: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然后结合注释、译文分析赏析,注意从意象的运用、炼字、手法等角度分析。 “风吹醉面出南州,两行红裙立马头”意思是:风把醉颜吹得发红,走出南州城时,只见两行红裙在路旁站立。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风以形象
【注释】: 1. 老火:柴火;火候,火力。 2. 空:指船舱。 3. 拟:想。 4. 快雨:急雨。 5. 楚江:即长江,在今湖北。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乘舟行次南都(今江西南昌)时遇雨而作。前两句写舟中所见之景,以烘托后两句所绘晚云浓淡、夕阳西下、江边景色。诗的首句写船中人因见“老火”未尽,故想收帆回航,不想突然被急雨打破了新秋的宁静,这两句写出了诗人在船上的所见所感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分析诗人的思想情感及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诗,理解诗歌的内容,然后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分析诗歌的情感,最后还要赏析诗句的语言特色等。本题要求对这首诗进行赏析。“秦氏无过一再传,欲图万里据秦川”,意思是说,当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曾三次东巡来到金陵,他站在石头城上,眺望长江滔滔东流,想到天下已归一统,不禁心潮澎湃,大有一统江山
注释: 入涿州:进入涿州,指诗人离开长安后前往涿州(在今河北省)。 桑干:河名,发源于内蒙古大青山北麓。 浑:清澈。 燕山:山脉名,在今北京附近。 未晚已黄昏:天色还未黑,但已是黄昏。 衣襟犹带长安酒:衣服的衣襟上还带着从长安(今陕西西安)带来的美酒的气息。 分:分辨,这里是洗去的意思。 江湖:泛指江湖之间的水道或江湖中的水。 浣旧痕:洗去旧日的痕迹。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大自然的神奇变化。首句“桐柏山中草木灵”描绘了桐柏山中的草木生长得非常茂盛,仿佛有灵气一样,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 次句“淮源潏潏绕山鸣”则描述了从淮河源头流出的河水潺潺地流淌着,声音如同在山间回荡。这两句诗共同勾勒出一幅大自然的画面,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 第三句“谁人凿出浑河水”,突然转折,诗人将焦点转向人类对自然的影响。这里的“浑水”指的是浑浊的河水
【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对古诗文的理解与赏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离云中一首”,这是要求考生理解诗中的意象,然后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考生要注意结合全诗分析意象,理解思想内容,把握艺术手法。 本题中,诗人以“南归”起兴,写自己归家后的喜悦心情;颔联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春景图,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无限眷恋之情;颈联想象家人团聚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对亲人团聚的渴望和期盼
秦淮 四海龙蛇日沸腾,秦皇万世欲相承。 汉家王气芒山起,却事东巡凿秣陵。 注释: 1. 四海龙蛇:指全国各地的龙蛇,这里用来比喻各地人才或势力。 2. 秦皇万世欲相承: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强大的秦朝,他的统治被视为万世相承的典范。 3. 汉家王气:汉朝开国皇帝刘邦,曾被封为汉王,后来建立了汉朝。这里的“王气”指的是汉朝建立时所展现出的强大生命力和统治力。 4. 芒山起
【注释】 车盖:即“车盖亭”,在今安徽桐城西南。飞云:指云雾。水府:即“水府庙”。荆州:今属湖北。计年:计算时间。 【赏析】 即“舟泊淮口”时所见的景致。诗人由船行至车盖亭下,见亭上有飞云,疑是神仙所居,便产生了一种想住此亭的愿望,而忘却了时间的流转,不觉已过了多年
雪晴 一抹明霞暗淡红,瓦沟已见雪花溶。 前山未放晓寒散,犹锁白云三两峰。 注释: - 一抹明霞暗淡红:描述的是天空中夕阳余晖和朝霞交织的景象,色彩斑斓而柔和。 - 瓦沟已见雪花溶:指瓦沟中的积雪已经开始融化,形成水流。 - 前山未放晓寒散:指前山上的早晨寒气还未完全消散,依然寒冷。 - 犹锁白云三两峰:“犹”表示仍然、依旧的意思,“锁”是束缚、笼罩的意思,“白云三两峰”形容山峰被云雾缭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