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宗杲
【注释】维摩居士:维摩诘。即维摩诘居士,意译为“净名”,是古印度人佛经中的一位菩萨。 赞:佛教徒对高僧的颂扬文章。 毗耶城:梵语Buddhist City,意为佛教的城市。 百病:指一切疾病,这里指文殊所应治的疾病。 一时发:同时发作。 文殊:即文殊师利。 合杀:合药。 【赏析】这是一首颂赞文殊师利菩萨的诗。诗中赞扬了文殊师利菩萨大慈大悲、济世救人的高尚品质。
【注释】“九祖”:佛教语,指佛的远祖。伏驮弥多尊者(梵名Vasubandhu Mahasambuddhi),是古代印度的一位高僧,曾为南印度国王作佛学讲解,并传授佛法。 【赏析】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贾岛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中描绘了尊者伏驮弥多的形象,赞颂了他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全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充满了哲理意味。 首句“默坐半百春”,以时间为线索,描绘了尊者的岁月历程。从字面上看
【解析】 本首七绝,写佛家对弥勒菩萨的颂扬。“天上无弥勒,地下无弥勒”,是说弥勒出世已久,现在人间没有弥勒了。“拍版与门槌,毕竟是何物。”是说弥勒出世时所持的法器。 【答案】 译文: 天上没有弥勒,也没有他出现;地上也没有弥勒,也没有他现身。 注释: ①弥勒:佛教中指释迦牟尼佛的继承者,将来要降生人间,作未来的世界教主。②拍版:佛经中的唱词。③门槌:佛经中的赞呗声。 赏析: 此诗以反问句开头
【注释】 李长者:指唐代诗人李涉。赞:对诗歌的赞美或颂扬。 以一毛端:意谓从细微处见真谛。 量:度量,考察。 法界:佛家语,指佛教所讲的宇宙万物和现象界。 空:佛教语,指一切事物都没有自性,都是虚幻不实的。 无自性:没有自身的特点或性质。 在:存在。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涉的一首哲理诗。诗人通过自己的感悟,把“空”与智慧联系起来,认为智慧无处不在,而智慧的本质就是空。这首诗语言简洁明快
【注】:初祖达磨大师赞:初祖,即禅宗初祖达摩。达磨是印度僧人,南朝梁武帝时来华传教,在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而终,被尊为禅宗的始祖。 译文:我来的时候已经没有门牙了,走的时候只有一只鞋子留在了这个地方。 注释:来的时候,指我来到这个地方。没当门齿,表示我的牙齿已经没有了。去的时候,指我从这个地方离去。唯有一只鞋子留在了这个地方,表示我离开的时候只有一只鞋子留在了这个地方。 赏析
【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解答此题时,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要求考生逐句解释“六祖大鉴禅师赞”,然后分析其译文,最后进行赏析。首先明确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押仄声韵;全诗四句,每句七个字。 【答案】 译文:一个在村里卖柴的汉子,舌头翻动得很厉害,但是讲不出什么道理来。自从悟道以来元没有口出过错,却能平地起风 波。 注释:①六祖:禅宗第六代祖师慧能大师,世称弘忍大师或六祖。 ②大鉴
``` 通身一具金锁骨,堪与人天为规则。 要识临济小厮儿,便是当年白拈贼。 【注释】 - 通身:全身。 - 金锁骨:佛教术语,指佛性或本性,比喻纯净无垢。 - 人天:指世间的众生,包括人类和天人。 - 临济:禅宗宗师临济义玄(750年—806年)。 - 小厮儿:年轻、不成熟的人。 - 白拈:随意取物。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了释宗杲对佛性的理解与追求的诗作
这首诗的译文是: 居士何曾病,是因为病因问有。 两眼对两眼,世上医生都拱手相让。 注释: 文殊:佛教中指文殊菩萨,又称“华藏世界主”,意译为妙吉祥。 居士:旧时称在家信徒为居士。 何曾:没有。 病:患。 问有:询问原因。 两眼:比喻眼睛,指代病人。 世医:世间医生。 咸:皆,都。 拱手:双手合抱,表示恭敬、谦卑。 赏析: 这首诗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位居士因病因问而得到医生的尊重和理解的情景
注释: 1. 正觉山前折却本:指释迦牟尼在正觉山前折断了菩提树枝。菩提树枝是佛教修行的法器,代表着智慧和觉悟。 2. 三七日内心头闷:这里的“三七”是指佛教中的七天七夜,表示时间之长,内心之苦。 3. 却来鹿苑讨便宜:鹿苑是佛教中修行的地方,这里用“讨便宜”形容寻找捷径,寻求不正当的利益。 4. 好与拽翻椎一顿:这里的“拽翻椎”是一种惩罚手段,用来打人或折磨人。诗人在这里用它来表达对那些寻找捷径
在《颂古二首·其二》中,释法一以简洁的言辞揭示了深刻的哲理。诗中的“担柴卖火村里汉,舌本澜翻不奈何。”通过生动的形象描绘了一位村汉(可能指农民或者普通的小商贩)在日常生活中努力经营的情景。其中,“担柴卖火”象征着勤劳和努力,而“舌本澜翻不奈何”则表达了语言表达上的困难或无力,可能指的是由于言语表达不足或无法达到预期效果而产生的无奈。 诗中的“担柴卖火”形象地展示了村汉为了生计而辛勤劳作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