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宗杲
【注释】颂古六首:是佛教禅宗公案中的一种,用六个故事来说明佛性的道理。即心即佛:即心即佛,是禅宗的一句名言,即心即是佛,即佛即是心,一物不挂,无我无物,无起灭相,无去住相,即在平常,即在当下,就是本来面目,也是本源。莫妄求:不要胡乱地去追求。非心非佛:不是有心也不是无心,也不是有佛也不是没有佛。休别讨:不要自己去另外去寻求。红炉焰上雪花飞:比喻修行到了一种境界,连火焰都烧不着你,一点清凉除热恼
【注释】 今朝:今天。十月旦,指农历十月十五,这一天有盂兰盆节。为君重衍算,为你重新算一算。 两个五日文,这里指两个“五日”之字,即两个“土”。地来是一贯,这里用佛教术语,意谓“地”(指五行之一)是“一贯”。顶门具眼人,即明眼人,这里指具有佛性的人。 【赏析】 这首偈颂的大意是说:今天是十月十五,我为你们再算一次命,这次的计算是以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进行推算的。你们两个是五日生的
诗句解析: 1. 只欠■地一下尔,若得■地一下了。 - "■地"在这里指代一种特定的修行或境界(可能与佛教中的净土、极乐世界等有关)。 - "一下尔"和"一下了"表达了一种顿悟或瞬间的领悟。 2. 儒即释,释即儒。 - 儒代表儒家学问,释代表佛家或禅宗思想。 - 二者可以相互转化,体现了哲学上的互补关系。 3. 僧即俗,俗即僧。 - 僧是出家人,通常被认为是脱离俗世的人。 - 俗则意味着普通人
【注释】 1. 言无展事:指言辞无法解决实际问题。 2. 语不投机:指谈话内容不能引起共鸣或相互理解,缺乏共同语言。 3. 随言者丧:跟着别人说话的人往往失去了自己的见解。 4. 滞句者学:拘泥于文句的人往往成为学问上的奴隶。 5. 逢人不得错举:与任何人交往时都应谨慎选择,不可随便举荐他人。 【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作者对人际交往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他认为,在与人交往中,应该避免盲目附和
庄泉伯检察为先安抚请升堂偈 近来学佛人,少见不颠倒。 唯务资谈柄,弃大而就小。 昧却直截事,外边打之绕。 毕竟那一著,何曾得分晓。 独有庄居士,真实没虚矫。 断除烦恼根,烈火烧乾草。 心地既安然,魔境岂能扰。 任尔闹浩浩,我常静悄悄。 末后示真归,如脱破布袄。 加趺入禅定,皓月临清沼。 透过生死关,击碎无价宝。 刚正大丈夫,一了一切了。 【注释】 1. 最近学佛人(指最近学习佛法的人):最近
【注释】 颂古六首 其一:三千威仪都不修,八万细行全不顾。 三千威仪:指三万种礼仪。都是古代的繁文缛节。不修:不遵守。 八万细行:指八万件琐碎的小事。都是些微不足道的小过失。 全是:全都没有。 只因闹市里等人,被人唤作破落户。 闹市:繁华热闹的市井。 等:等候。因为等待某人而耽误了时间,被人称为“破落户”。 被:被……叫做。 兜率内院久抛离,纵归忘却来时路。 兜率内院
澄、冯楫是居士的雅号,会药山是石头希迁禅师的道场,见性成佛是禅门公案。 梵语唐言,打成一块。梵语唐言:梵语就是佛经中的经文。唐言即汉语中的白话或方言。打成一块:把经文翻译成白话或方言。 咄哉俗人,得此三昧。俗人:凡夫。三昧:定境。 注释:梵语翻译为汉语时需要经过语言转换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一定的语言基础和专业知识。而将梵语翻译成汉语,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因为它涉及到了对梵语词汇的理解和解释。因此
注释:马驹(马)喝下丧家风,四海从兹信息通。烈火焰中挥得月,巍巍独天坐雄峰。 译文:马驹喝下了丧家之痛,自此以后四海的信息畅通。在烈火中挥舞的月光,巍峨地站在雄壮的山峰上
【译文】 我手执一柄刀,吃饭饱了才罢休。 腰缠十万贯(钱财),骑鹤下扬州。 【注释】 ①俱胝:梵语“俱胝”的省称,意译为“一”。指双手合十,表示虔诚。一指头:比喻双手合十,即虔诚。 ②“吃饭饱方休”:意思是吃足了饭,才可以满足。 ③腰缠十万贯:形容富有。 ④扬州:扬州是当时中国最繁华的城市之一。 赏析: 这首诗以夸张手法描绘了一个虔诚的人形象,通过他的行为和态度表现了他的信仰和追求
【注释】 《颂古六首》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以颂扬佛家“般若”之学为主题,赞美了佛教禅宗中“悟性”和“般若智慧”。诗的前两句赞佛道高深,“玄路绝”,意即禅门玄奥,不可测度。后二句写禅理妙用,离钩三寸无消息,喻禅机隐微,难以捉摸;觉海说乘般若船,借“般若之舟”来表达禅宗的修行方法和境界。 【赏析】 这首诗赞美了佛家的玄学和智慧。前两句赞叹佛家学问的高深。“蓦口”指禅宗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