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同勋
诗句翻译及注释: 1. 六月三日潮接天,江水入河河入田。农夫一片哭声起,可怜辛苦今尽捐。 - 译文:六月三日,洪水如山接天,河水涌入田间。农夫们哭泣声起,可怜他们辛苦的一生都付之东流。 - 注释:六月三日,即农历六月初三,这一天的洪水极为严重。"江水入河"意味着大江的水也流入了小河,加剧了洪水的情况。"农夫一片哭声起"描述了一个普遍的场景,许多农民因为洪水的影响而感到悲伤和无助
蠡退 蠡退悠然任瘴云,惊涛何事测纷纷。 无才敢作《怀沙》赋,有恨犹迟誓墓文。 宛抱羽毛怜孔雀,亦知唇吻感秋蛟。 谁将一寸莲花烛,长照茫茫碧海氛。 注释: 1. 蠡退:指古代神话中的大禹治水的功绩。 2. 悠然任瘴云:形容大禹治水时不慌不忙、从容自如的态度。 3. 惊涛何事测纷纷(“测”读作“测”,意思是“试探”):形容大禹治水时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4. 《怀沙》:屈原的一首著名的诗。 5.
【注释】 ①句漏山:即句曲山,在今安徽当涂县西南。②河干无水舟不前:指句曲山附近没有河流,不能行船。③云是方行十里路:意思是说,这里只有走十里路才能到句曲山。④矗矗(chu su):高耸的样子。⑤送尽行路人:送走了所有的行人。⑥使我心转轴:使我的心情转动起来。⑦朝爬沙,暮爬沙:早晨和晚上都在爬沙。⑧持杷(pá)泣且语:拿着手杖哭着诉说。⑨可怜辛苦不还家:可怜他们辛苦劳作却不能回家。⑩问天天不管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后大水行》。诗中描绘了洪水泛滥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和对官府不作为的愤慨。下面是诗句的翻译和注释: 1. 南风连天吹不止,雨急翻江潮头起。村村打鼓防水来,城外忽添三尺水。 译文:南风吹得不停,大雨突然涨满江面,潮水涌来。村里敲锣打鼓,准备防水。城外的水忽然上涨到三尺深。 2. 水汹汹,哀吾农。高田束手已无策,须臾又作蛟龙宫。 译文:水势汹涌,我担心我的庄稼
嘉鱼县 帆疾江城缥缈间,夕阳不见蘖公还。 兰成词赋乡心切,灵鞠才华仕路艰。 生活酒难消雨雪,寂寥诗可画关山。 七星岩下重回首,曾买嘉鱼一破悭。 诗句释义: 1. “帆疾江城缥缈间”:描述船快速行驶在江面上的景致,给人一种飘忽不定的感觉。 2. “夕阳不见蘖公还”: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可能是王臬)的思念之情,希望他能回来。 3. “兰成词赋乡心切”:使用唐代诗人王维的典故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
以下是对《絮影》的逐句释义: - 第一句:“记得销魂在酒边,浮踪不信又今年。” - 译文:我还记得当年在酒边,销魂的时刻,那时的踪迹仿佛不可信,如今已是又一个年头。 - 赏析:这句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时光流转带来的感慨。"记得"和"不信"形成对比,强调了记忆的深刻与现实的流逝。 - 第二句:“忽看陌上春如许,便觉天涯碧可怜。” - 译文:忽然看到陌上的春天如此美好
蠡退悠然任瘴云,惊涛何事测纷纷。无才敢作《怀沙》赋,有恨犹迟誓墓文。 宛抱羽毛怜孔雀,亦知唇吻感秋蛟。谁将一寸莲花烛,长照茫茫碧海氛
昨离句漏山,今仍山下住。河干无水舟不前,云是方行十里路。 塔高何矗矗,两日犹在目。送尽行路人,使我心转轴。 朝爬沙,暮爬沙,舟子持杷泣且语,可怜辛苦不还家。 闻汝言,意凄然,同为飘泊东西客,相邀举酒呼青天。 问天天不管,那更论长短。不如一曲雍门弹,千古英雄尽肠断
南风连天吹不止,雨急翻江潮头起。村村打鼓防水来,城外忽添三尺水。 水汹汹,哀吾农。高田束手已无策,须臾又作蛟龙宫。 我来城边望,四野阴凄凄。群呼走登屋,屋倒不可栖。 残阳一角悲秋草,白骨千年终不保。有家还比无家愁,有田转羡无田好。 吁嗟乎!此日之灾更切肤,民隐不达将溃疽。县官恐,跄踉趋。 请蠲议赈语郡守,郡守不问民其鱼。越日郡守来,云是亲勘灾。 茫茫大水不得进,高田低田安在哉!君不见,大江边
厉同勋,字冠卿,号茶心,是清代著名的诗人。下面将从厉同勋的生平经历、文学创作以及在文学史上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介绍: 1. 基本资料:厉同勋,字冠卿,号茶心,出生于仪徵。嘉庆庚午副贡出身,历任廉州知府等职。 2. 文学成就:厉同勋的文学造诣体现在其创作的诗歌中。例如《蠡退》便是其七言律诗的代表作品之一,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感受和内心世界的抒发。 3. 诗集收录:厉同勋有《厉廉州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