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三日潮接天,江水入河河入田。农夫一片哭声起,可怜辛苦今尽捐。
上田下田深数尺,水势直与官河连。老翁登床急,小妇抱儿泣。
鸡犬屋上啼,马牛冢边立。哀哀疾走鸣县官,万灶炊烟忽无色。
县官为申文,上达大府闻。一日委员十数辈,江南江北何纷纷。
勘灾来,小民喜。官无言,灾已矣。官来岂不恤民艰,直陈恐失大府指。
呜呼勘灾灾不成,县官在旁徒吞声。沿江一千里,民恨不欲生。
送官走且诉,听者难为情。闻说今年仍索租,流离之民胡为乎。
民何辜,天不可呼,况复东窜西走儿寒女饥之穷途。
吁嗟呼!县官不能主,吾民毋怨苦。犹幸父母慈,清俸先分汝。
朝给饼,暮给钱,民之颠连或可补。贤乎贤乎吾明府。
诗句翻译及注释:
- 六月三日潮接天,江水入河河入田。农夫一片哭声起,可怜辛苦今尽捐。
- 译文:六月三日,洪水如山接天,河水涌入田间。农夫们哭泣声起,可怜他们辛苦的一生都付之东流。
- 注释:六月三日,即农历六月初三,这一天的洪水极为严重。”江水入河”意味着大江的水也流入了小河,加剧了洪水的情况。”农夫一片哭声起”描述了一个普遍的场景,许多农民因为洪水的影响而感到悲伤和无助。”可怜辛苦今尽捐”表达了对农民辛苦劳作后却遭受不幸命运的同情。
- 上田下田深数尺,水势直与官河连。老翁登床急,小妇抱儿泣。
- 译文:上田和下田都被淹到几尺深,水位直接与官河相连。老人急忙上床,妇女抱着孩子哭泣。
- 注释:”上田”和”下田”指的是田地的上层和下层,通常指靠近河流的农田。”水势直与官河连”说明洪水与官方指定的河段连接。这里的”老翁登床急”描绘了老人在紧急情况下匆忙上床的情景,可能因为他们担心家中的财产或生命安全。”小妇抱儿泣”反映了妇女在灾害中的无助和悲痛。
- 鸡犬屋上啼,马牛冢边立。哀哀疾走鸣县官,万灶炊烟忽无色。
- 译文:鸡犬都在屋顶上啼叫,马牛也在坟墓旁边站立。灾后,人们疾走呼救声不断,原本热闹的村庄现在一片寂静。
- 注释:这句描述了灾情发生时的惨状,居民被迫逃离家园,动物也被吓到不敢停留。”哀哀疾走鸣县官”形象地描绘了灾民在灾难中的困境和绝望。
- 县官为申文,上达大府闻。一日委员十数辈,江南江北何纷纷。
- 译文:县官开始向上级报告情况,一天之内就有十几个官员来处理此事。江南和江北都有官员来应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灾患。
- 注释:这表明了灾情被迅速上报并引起了中央的关注。”江南江北何纷纷”形容各地官员都在忙于处理这一事件。
- 勘灾来,小民喜。官无言,灾已矣。官来岂不恤民艰,直陈恐失大府指。
- 译文:勘查人员到来时,百姓感到高兴。官员却一言不发,表示灾情已经得到解决。官员担心直言可能会失去上司的指示。
- 注释:这句反映了官员的态度和行为,他们在面对灾情时显得无能为力。这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官员的期待和信任度较低的情况。
- 呜呼勘灾灾不成,县官在旁徒吞声。沿江一千里,民恨不欲生。
- 译文:唉,勘查救援失败,县官在一旁默默无言。整个长江沿岸有一千英里长,百姓怨恨不已,不愿再活下去。
- 注释:这句话表达了对官员无力帮助民众的不满和绝望。整个地区的居民都对这种冷漠的态度感到极度沮丧,无法接受这样的结果。
- 送官走且诉,听者难为情。闻说今年仍索租,流离之民胡为乎。
- 译文:送走官员后继续诉说自己的痛苦,听着的人也感到尴尬和不忍。听说今年的收成还要缴纳租金,流离失所的人们为什么要生活呢?
- 注释:这句话揭示了民众面临的经济压力和生存挑战。即使在灾难之后,他们依然需要承担额外的负担,这使得他们对未来的生活更加担忧和绝望。
- 民何辜,天不可呼,况复东窜西走儿寒女饥之穷途。
- 译文:这些可怜的百姓,难道有什么罪过吗?天公如此无情,何况还要到处流浪,忍受严寒和饥饿的折磨。
- 注释:这里表达了对民众苦难的深切同情。他们不仅遭受自然的破坏,还承受着社会的不公和经济的压力。
- 吁嗟呼!县官不能主,吾民毋怨苦。犹幸父母慈,清俸先分汝。
- 译文:唉,县官无能为力,我们的人民不需要抱怨和痛苦。幸运的是父母都很慈爱,清俸会先给你分配一部分。
- 注释:这句话是对政府的一种期望表达,希望政府能够采取更有效的措施来帮助受灾的民众。同时,它也强调了家庭支持的重要性,以及个人应得的待遇。
赏析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表达了一个自然灾害后的悲惨场景。作者通过具体的细节描绘了洪水对人们财产和生命的破坏,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无奈和悲哀。诗中的语言朴实而有力,能够让读者深刻感受到受灾民众的痛苦和无助。此外,这首诗也展示了古代社会对于官员责任和民众福祉的反思,以及对政府救灾能力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