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仪吉
【解析】 题干所给的诗句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哀陈梅轩先生》,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此诗前八句写先生生前的遭遇;后两联写先生去世后,家中无男丁,只好把女儿出嫁以延续香火。全诗抒发了作者对陈梅轩先生的同情和哀悼之情。 “饿死儒冠里党悲”,这两句的意思是“我饿死在书房里,可那些朋党却悲伤不已”。“儒冠”指儒者之帽,“党”指朋党。这两句说:我因饥饿而死在书房里,而那些依附权贵的朋党们却为此而伤心悲痛。
这首诗的原文如下: 题梦堂诗稿 清词琢雪了无痕,为政风流忆北门。 白燕雕梁远泥滓,黄花老圃淡琴尊。 每怀湖海阴求士,竟卖园亭已到孙。 惆怅能诗张相国,不教林下驻游轩。 注释: - 清词:指清新、优美的诗句。 - 琢雪:用来形容诗歌如同精心雕刻的雪花一样细腻而纯净。 - 为政风流:意为执政时注重文风的雅致和风度的优雅。 - 北门:可能是指某地的城门或者比喻为官者的地位象征。 - 白燕雕梁
诗句释义与赏析: 1. 樾庭弟至京夜话 - 这是第一句,描述了樾庭的弟弟到达京城后,作者在夜晚与他谈话的情景。樾庭可能指的是一个特定的人物或者名字,在这里可能是作者的侄子或者弟弟。“夜话”意味着他们在一起聊天,讨论各自的经历和感受。 2. 元年忆尔赴官初,金盛门风逝不居 - 这是第二句,表达了作者对于元年(即元年年)时期的回忆以及对于他弟弟去官(指离开官场)时的感慨
``` 皎皎素丝无染尘,温温良玉不知珉。 长安为客俄十载,与子结交同一身。 杂学尽通还尽弃,数朝相隔倍相亲。 村醪著水镫生雾,陋室相从更几人。 注释: 1. 皎皎:洁白如雪。 2. 素丝:未经染色的细丝。 3. 温温:温和。 4. 良玉:美好的玉石。 5. 知珉:知道是美玉。 6. 长安:指当时的京城或长安。 7. 为客:作为外来的客人。 8. 俄:不久。 9. 结:交往,结交。 10. 杂学
【注释】 樾庭:作者弟名。至京:到达京师,这里指京城。 忧来:忧愁来临时。讵(jù):岂,怎么,表反诘。关贫:难道是因为贫穷吗? 相慰:互相安慰。相扶:互相帮助。勉:勉励。卧薪(qin ):在柴草上睡觉。古代用柴草代床寝,故称"卧薪"。 况:何况,况且。是奇荒:这是非常荒苦的地方。今目击:现在亲眼目睹。 临觞(shāng):举杯饮酒。流民:流亡的百姓。 赏析: 这首诗作于元朝末年
潘功甫的诗歌已经沉寂了数年,最近又创作了一首寄给我。 功甫的诗没有字句,清新之气流转在肠腑之间。 深奥如中间一条小径,水竹萦绕在深处阻挡。 我曾经窥探他的门扉,穹苍烟雾淡远伫立。 颇怀疑他这是别派,金华是他的初祖。 七年间丢弃了音律声韵,没有弦乐也不弹奏。 一夜天风吹拂归来,涧户中流出宫商之声。 儿童追逐着糖担子,苦柏树畏惧着嚼碎的滋味。 担心只怕思念沟渠中的鱼,只能发出苦涩的话语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以及文学文化常识的把握。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主要内容,并结合诗句中的重点词语理解诗意。“瞿唐”“江峡”是地名,“桂林山”是山名;“已惯心劳道路艰”、“北上焉知苦霖潦”是写诗人因长期奔波而劳累;“店门争掩楚兵还”是写诗人在旅途中遇到楚人,他们为避雨而关闭了店铺。 译文: 瞿塘、巫峡一带,长江三峡的山水风景秀丽多姿
【释义】 心志浅薄就像汲水井的深,事情艰难常常好像上青天那么高。家风不能因为危难而失掉,还指望各位大人器重贤人。 【赏析】 《樾庭弟至京夜话》是南宋诗人陆游在1204年(乾道八年)写给堂兄陆叔耘的一首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堂兄的关心和期望。全诗用比喻的手法,表达了对堂兄的期望和祝福。其中“心短”指心志不坚定,“汲眢井”指汲水的井,比喻自己的心志浅薄。“事难常若青天”比喻事情艰难,好像上青天那么高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齐河桥”,即“卢河桥”。《水经注·卢水注》说,卢水“南流径卢县故城南,卢亭也”。《太平寰宇记》说,卢河“自卢县西北流,至馆陶县东北入海”。卢河桥,在馆陶县东北。《旧唐书·地理志》载,馆陶县治所在,为“汉献帝建安中置”。据此可知,卢河桥在唐代时,已为一座石桥,横跨在卢河之上。 【答案】 译文:石桥高高地独立于水天相接的地方,岸边的落叶飘洒下来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孤愤伤行迈,深几密退藏”两句写诗人对亭林先生的敬仰之情。首句写亭林先生像,次句写其精神风貌。“孤愤”二字写出了亭林先生忧国忧民的耿直刚正的品格;“伤行迈”三字写出了亭林先生忧国忧民的耿直刚正的情怀;“深几密”三字写出了亭林先生严谨治学的学风。“急徵辞海裔”,意思是说亭林先生学识渊博、学问广博如大海,能征伐四海之志。“穷士老咸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