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蕃
论诗寄硕父五首 其二 我诗元不佳,病后日益退。 年来穷到骨,未可专诗罪。 故人周与施,爱我不我费。 岁晚短书稀,相望千里外。 【注释】 1.论诗:指谈论作诗的道理或经验。 2.寄:赠送,托付。 3.硕父:这里指朋友的字号。 4.元:通“原”。 5.退:减退,衰减。 6.穷到骨:穷困到极点。 7.未可专诗罪:不能因为诗写得不好,就全归罪于自己。 8.周、施:作者的朋友名。 9.爱我不我费:意思是说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此诗是诗人在赵郡任上为赵常德的四首诗中的第二篇。这首诗是诗人借赵常德之口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和理想,表达了自己希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思想。全诗语言朴实无华,但意境高远,感情真切,充分体现了作者“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就学解》)的政治理想。 第一句“朝廷不忘远”
诗句释义 1 东都重风节,先生实启之:在东都洛阳,重视风节,先生确实开创了这一风气。这里的“先生”指严光,他因不愿做官而隐居,但在东都洛阳受到尊重和赞誉(重风节)。 2. 有士盖如此,不拯家国危:这样的人实在是这样的,如果不拯救国家于危难之地。这里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担忧和失望。 3. 乃知大厦倾,未易一木支:这才知道大房子倒下了,不能仅用一根木头来支撑
东莱老先生,曾作江西派。 平生论活法,到底无窒碍。 微言虽可想,恨不床下拜。 欲收一日功,要出文字外。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论诗》系列中的第四首。诗中通过“东莱老先生”的称呼和对江西诗派的批评,表达了自己对于诗歌创作的观点和态度。 “东莱老先生”,指的是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韩愈与白居易同时代,都是唐朝著名的文人,他们的文学成就在当时都备受推崇。韩愈被后世尊称为“文章宗师”
注释: 鸟雀虽然微小,却能够保护自己,育雏并养育在庭院中,用意盖就是像人类一样。 就像人类一样,为什么要捕食?吞噬是为了防暮晨,巢空傥不救,岂曰近乎仁。 赏析: 这首诗以鸟儿保护幼崽为引子,抒发了对弱小生命的尊重和爱护之情。诗人认为,无论是人类还是鸟儿,都应该关爱自己的后代,不应该伤害它们。这种思想体现了儒家的仁爱观念,也反映了诗人对于生命的敬畏和同情心
【注释】 论诗寄硕父:写给朋友的一封信,讨论诗歌。五首:指《与陈子昂书》中提及的“论诗三首”。其一:第一首。诗人:作者自己。例多穷:一般说来,读书人往往穷困。我穷:我为什么贫穷?因:原因。频年走道路:几年来奔走于道路之间。一饥累其身:一年到头饥饿,连身体都累坏了。箪瓢(dān piáo):用箪盛饭,用瓢舀水。箪食器名,瓢是汲水用具,泛指生活清贫。非福:不是福分。天理元自均:天理本来就是公平的
注释: 论诗寄硕父五首 其五: 溧阳很少见贤才,两位兄弟皆好学。 读书不求功名利,前途未卜难预料。 古人岂会难以达,看我努力行此道。 此道究竟如何得,在于实践不在空谈。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写给好友的,他在诗中表达了对朋友的赞美和期待。他认为溧阳少有贤才,两位兄弟都好学,这是值得称赞的地方。然而,他又指出读书不是为了功名利禄,而是为了实践此道。他认为古人未必能够达到这个境界,但是通过自己的努力
诗句:山中无历日,不知冬已交。 起行视林园,草木如半凋。 译文:在山林之中,看不到日历,无法知晓季节的更替,不知道冬天已经到来。当我开始行走,观察林园中的植物,发现草木已经凋零了一半。 赏析:此诗通过诗人在重阳节的所见所感,表达了对岁月流转、生命短暂的感叹。首句“山中无历日”以反问的形式引出时间的概念,暗示了诗人对时间的感知和对季节变迁的关注。接下来的“不知冬已交”
重阳节才过去四天,天气就变得如此糟糕,以致我病倒在床。 小儿辈们取来美酒让我品尝,还请求我写首诗助兴。 强忍病痛,我勉为其难地写了一首《九日闲居》。 久未观赏陶渊明的作品,今日读之仿佛回到了从前。 忽然觉得重九节的天气竟如此恶劣,这大概是陶先生所期待的吧。 我因病卧床,斋居生活忘却了昼夜之分。 不知道檐头滴落的是雨还是雷声,只感觉到那奔雷般的声响。 两个年幼的孩子特别可爱可怜
渊明欲弦歌,为酒利公田。 到县十馀日,归意已拳然。 一稔且莫待,遥遥问归船。 是事可质信,考之归来篇。 种粳与种秫,梦语落何边。 译文:陶渊明想要唱诗作乐,因为酿酒来增加公田的收入。 他来到县城已经有十多天了,但已经决定回家,心里很不情愿。 等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希望赶快回到家乡的船只上。 这件事可以相信,可以去查他的《归去来辞》来验证。 他在种粳和种秫之间做了选择,梦中的话语落在了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