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繻
这首诗是一首描绘郑成功收复台湾的诗。全诗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描述了郑成功的威武和英勇,第二部分则表达了他对台湾人民的深深怀念和对祖国的忠诚。 国姓涛歌 - 这首诗以“国姓”开头,暗示了郑成功的身份。郑成功是明朝末年的抗清英雄,后来被荷兰人赶出了台湾,但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国家。因此,这里的“国姓”既指他的姓氏也指他的身份。 鲸鱼跋浪沧溟里 - 鲸鱼在大海中翻腾,象征着郑成功的勇猛无畏。
【解析】 这是一首寄给友人的诗,全诗共四首,每首都写自己对友人的思念之情。第一首,写诗人在台湾,而友人则居住在澎湖,两地相隔一海复一山,难以会面。第二首,写过去两人曾在南闽相聚,如今却要远隔云天相会,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之情。第三首,诗人想象如果能有一座巨鳌(即大龟)支撑着大海中的巨大柱子,就能让彼此相见如初,不离不弃。最后一句,表达了希望友人早日归来的愿望。 【答案】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描绘了九十九峰的壮丽景象。下面是诗句及其翻译: 乾坤奇气磅礴布,东南海岱巨灵护。(乾坤:天地;奇气:奇特的气势;磅礴:广大的样子;东南海岱:指中国东南的东海和泰山。) 坼地擎天一臂撑,九十九峰空际露。(坼地:分开大地;擎天:支撑天空;一臂:形容山峰高耸入云。) 一峰摩空一峰从,空中密排青芙蓉。(摩空:形容山峰直插云霄;摩空:形容山峰如青芙蓉花般密集排列。)
诗句:大海波涛断复连,撑起炎洲半壁天。沧溟路绝风云渺,鸿蒙世界开人烟。 译文:大海的波涛时而连接时而断开,它支撑起了炎帝的领地,形成了一片半壁江山。大海的路断绝了,但风云依然渺茫,在鸿蒙世界中出现了人类的身影。 注释:这首诗描绘了大海的波涛和海岸线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大海的波涛时而连接时而断开,象征了人生的起落和无常。而“撑起炎洲半壁天”则表达了大海对陆地的支持和保护作用
诗句释义及赏析: 1. 船中载得王维笔,画到蓬莱笔不全 - 注释:在船中携带的是王维的笔墨,但当他描绘蓬莱仙境时,似乎无法完美地表达出他心中的景致。 - 赏析:这句表达了诗人对于绘画艺术的无奈和对理想与现实的落差感。 2. 落笔万丈惊五岳,纸上时有烟霞穿 - 注释:他的笔力强大,落笔之时能够撼动整个五岳,使得纸上的山水仿佛有了生命的活力,时常能看到云烟缭绕的景象。 - 赏析:通过夸张的描述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陆游所作,全诗分为五句,每句四字,共二十个字。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译文以及赏析: 1. 乞酒后再借书,与林十郎 释义:在喝酒之后向别人请求借书,并与林十郎共同分享。 译文:在饮酒之后,我向您请求借阅书籍,并期待与您一起分享。 2. 古人读书下以酒,胸中云梦吞八、九 释义:古人常常在读书时借助酒来放松心情,将心中的梦想如同云和梦一般地沉浸在八或九天之间。 译文
福清路过郑介公故里 读史怀监门,爱君伟丈夫。但请苍生命,不惜微臣躯! 译文:我读史书时常怀念监门之臣,钦佩郑介夫的卓越品质。我愿意为了国家牺牲自己的生命,也不惜牺牲自己微贱的身份! 注释:监门(jian men)指监狱狱卒。郑介甫(1026-1095)北宋政治家、思想家,字介夫,福建侯官人。 伏阙陈谤书,如闻君疾呼。意气过石介,岂为激烈乎! 译文:我向朝廷上书,批评时政
诗句释义 1 国姓: 指皇帝的姓氏。在这里,“国”字可能表示皇帝,而“姓”则表示其身份或血统。 2. 涛歌: 描述海浪的声音和波浪的动作。 3. 秋风喷礴作洪涛: 秋风如同巨大的水波冲击,形成壮观的海浪。 4. 忠臣气比秋风高: 忠诚的大臣的气势可以与秋天的风相比。 5. 唏嘘千里皆黑色: 远处的景象因风声而显得阴暗。 6. 翻腾万籁为怒号: 所有的声浪都在愤怒地翻滚。 7. 日出扶桑不彪炳: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九十九峰歌》。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第一句: 天地山泽必有偶,斯峰因之变嵯峨。 - 解释: “天地山泽必有偶”表达了自然界中任何事物都有其独特的存在方式和规律,这是自然法则的一部分。“斯峰因之变嵯峨”则表明此山峰因其独特性而显得与众不同,它因此而变得更加险峻、高耸。 - 赏析: 这句话强调了自然中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于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沪尾晓望 沪尾山的三面被青山环抱,一面是碧波荡漾。 一山的云霞与海底相接,景色迷人。 人家半在画中,如诗如画。 结水为邻,山为市,风景如画。 我来此地欲登舟,风信迟人二日秋。 昨夜月明,我站在船上遥望,碧天如水入云飞。 水气腥臊船气热,轻移小艇岸傍朅。 雨送海风入艇凉,半夜归潮两岸啮。 潮头已落岸头高,晓天曙色鸣波涛。 帆樯尽在日中悬,日出峰容处处多。 峰头犹含昨夜雨,苍崖翠滴浓于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