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登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目解答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结合诗歌的题材、体裁、作者及注释等,分析诗歌的内容和形式特点;最后根据题干要求,逐一进行赏析。 本题中,“感兴”为诗题,“其二”为序号。此诗是诗人在一次登高望远之际,触景生情而写下的。首联写诗人独自在空阔的山谷中静卧。面对苍凉景色,忧思顿生。颔联写诗人起身,来到西边的涧边
诗句释义与译文: - 芦溪之山高插天,莲峰更压芦溪山。 注释:芦溪的山高耸入云,莲花峰更加高耸,仿佛要插入天空。 - 峰头青壁几千年,谁知玉阙藏神仙。 注释:山峰上青石壁立,历经几千年,谁知道在玉帝的宫殿中隐藏着神仙? - 平明采樵陈氏子,五云深处楼台起。 注释:早晨,一个名叫陈氏的人去山上砍柴,五云深处有楼台逐渐升起。 - 中有七仙白玉冠,方瞳射人秋自寒。 注释:里面住着七位仙人
诗句解释 1 月:月亮,常用来象征清冷和孤独。 2. 哀哀半规月,前日犹盈轮:形容月亮在天空的位置和大小变化,从满月到逐渐亏缺的过程。"哀哀"表达了月亮形状的悲怆,“盈轮”指满月时月亮明亮且完整。 3. 冉冉几何间,光彩倏已沦:描述了月亮从明亮到暗淡的变化过程,"冉冉"表示缓慢而渐进,"倏已沦"则迅速变暗。 4. 至精孰如斯,犹不逃亏盈:指出即使是最精细的东西也无法避免自然的衰败
观溪流 西山连夕雨,涨此百尺浑。 怒涛响半空,气可飘昆崙。 一朝势力尽,枯苇有不能。 洋洋溟渤宽,终古无亏盈。 注释: 1. 西山连夕雨:西山被晚霞映照,显得格外壮观。 2. 涨此百尺浑:溪水暴涨,水位上升,形成了一片浑浊的水面。 3. 怒涛响半空:激荡的波浪发出震耳欲聋的声音,仿佛能传到半空中。 4. 气可飘昆崙:形容水势之大,可以吹动昆仑这样的高山。 5. 一朝势力尽:突然之间
诗句 1. 圣域久芜漫,功利时竞趋。 2. 管晏苟有实,安必世唐虞。 3. 开明周孔心,赖有伊洛儒。 4. 古来正其心,平治信有馀。 5. 彼哉典午时,相师谈清虚。 6. 未知千载人,视今又何如。 译文 1. 长久以来的圣域荒芜,功利主义盛行并追求名利。 2. 如果管仲和晏婴只是注重实际行动,他们的时代就不会成为乱世。 3. 孔子和周公的思想是开启智慧的关键,而儒学则提供了道德指导。 4.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所给出的诗句,再与原诗进行比照,看是否符合诗意。本题是理解型默写,难度较小。解答此类题目时要注意审清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格式要求: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写出全句,还要写出关键词的提示。另外,还要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 【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赏析诗句,首先要读懂诗句内容和思想情感,然后再结合全诗加以理解。“著野霜方新”意为:田野上的霜刚露出一点,“苍茫雾气昏”,意为:天空中的雾蒙蒙一片,“惨淡一片白”,意为:天色昏暗一片苍白。“吾疑九天外,与此同一色。”意为:我怀疑那是天外的景象,它与这大地一样,是那样的凄冷。这两句写诗人对眼前景象的惊异之感。 【答案】 译文:田野上的霜刚刚露出一点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要求“逐句释义”“赏析”,然后结合诗句内容进行理解分析。“风入松”是词牌名;此词上片写景:在幽静的荒村野林中,断芜丛生,青翠的树木郁郁葱葱,天南海北,何处是尽头,只有年复一年,匹马独征;下片抒情:看到好花已凋落,新笋抽发,感叹岁月无情,白发苍苍,独自饮酒消愁。最后以孤鹤和猿啼结尾。 “断芜幽树际烟平”意思是
《水调歌头·别后寄怀》是南宋诗人辛弃疾的作品。这首词以离别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的思念和对未来的期待。 诗词原文: 相聚不知好,相别始知愁。 笋舆伊轧,穿尽斜照古平州。 今夜荒风脱木,明夜山长水远,后夜已他州。 转觉家山远,何计去来休。 酒堪沽,花可买,月能留。 相思酒醒,花落五更头。 长记疏梅影底,一笛紫云飞动,相对大江流。 此别无一月,一月一千秋。 译文: 我们相聚时不知道有多好
诗句释义: - “梨园花柳地,扶残醉、曾记问妖娆”:描述的是一处风景如画的地方,有梨园和柳树,曾经醉酒时留连忘返。 - “叹惹住轻烟,柔丝未改,霏零疏雨,腻粉先飘”:感叹被轻烟所吸引而未能离开,细长的柳丝依旧未变,霏微的小雨和湿润的花粉已经飘落。 - “更低道,花无三日艳,柳有一年娇”:进一步描述了花和柳的特性,花三天后就会凋谢,而柳树则一年到头都是嫩绿的。 - “卷翠未迟,醉红易失,共偎香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