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翕
【注释】颂,佛教语。“能知此心无隔碍”意为:了解此心并无障碍。“生死虚妄不能羁”意为:对生死的执着和虚幻不能束缚。“而此一心皆悉具”意为:这种心境都是完备的;“八万四千诸律仪”意为:八万四千种法门。 【赏析】这首诗是佛教《大乘起信论》中的名句。作者以佛家思想为指导,阐述了自己的人生观、宇宙观。 全诗共三段,前两句写“知”,后两句写“行”。首二句从认识上说,要认识到自己与万物本为一体,没有间隔
【注释】 颂 其二: 凡地修圣道,果地习凡因。 恒行无所践,常度无度人。
这首诗是颂文,歌颂的是如来的道场以及佛教的教义。下面我将对每一行进行解释: 1. 遍参四大海,观寻五阴山。 - “遍参”表示广泛地学习和参悟。 - “四大海”指的是佛教中的四大部洲,即东胜神洲(印度)、南瞻部洲(中国)、西牛货洲(波斯和阿拉伯)和北俱卢洲(非洲)。 - “观寻”是指观察和寻找。 - “五阴山”是佛教用语,指的是五种内心的烦恼或障碍,分别是“色”,指外在物质;“受”,指感受
这首诗是佛教经典中的颂诗,主要讲述了心王般的般若空性。下面是逐句的释义及赏析: 1. 观此色身中,心王般若空。(观照自己的内心,领悟般若空性) 观照:观察、思考的意思。 色身中:指人的肉体身体。 心王般若空:般若(智慧)是佛教中重要的哲学概念,般若空性是指一切现象都是因缘和合,没有固定自性的一种哲学思想。这里的“心王”可能是指心灵或者精神世界的主体。 2. 圣智安居处,凡夫路不同
这首诗的主题是佛教的修行和觉悟,诗人通过描绘佛像的形象和行为,表达了对佛道场的敬仰和对佛法的领悟。 下面是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颂 其三 1. 清净明珠戒,庄严佛道场。 2. 身作如来相,心为般若王。 3. 愿早登莲座,口放大圆光。 4. 广照无边界,为佛作桥梁。 5. 开大毗尼藏,名传戒定香。 译文: 1. (这尊)清净的珠子戒,庄严的佛道场。 2. 身体像如来一样,心灵是般若王。 3.
这首诗的译文是: 法王的根,法王的苗。 涅盘并不遥远,常住也不遥远。 回心即是净土,烦恼应时消。 要越过三涂海,勤修六度桥。 定当成正觉,好比待来潮。 注释: 1. 寂是法王根,动是法王苗:这里的“寂”和“动”指的是佛教中的两种修行状态,即内心的静寂和行动的力量。法王是指佛法的领导者,“根”和“苗”分别代表了这两种状态的根源和萌芽。 2. 涅盘既不远,常住亦非遥:涅盘是佛教中的最高境界
颂 其四 观达无生智,空中谁往来? - 观察达到无生的智慧,空性中无人来去。 - “观达”:观察,“无生”:没有生死的概念,“智”:智慧。 - “空中”:比喻法界的空间(如虚空、梦境等),“谁往来?”:在这里指一切现象都是暂时的、无常的,没有人或物是永恒的。 - “观达无生智”,即通过观察认识到万物的无常本质,达到一种超脱生死的境界。 永超三界狱,不染四魔胎。 - “三界”:欲界、色界
【译文】 诸佛的村乡遍世界,四海三田都充满。 佛与众生同一体,众生是佛的假名。 若欲见到佛就看看三郡,田宅园林处处停。 或在虚空中飞来飞去,或掷入山口轰隆隆。 或与群朋往来而去,或独自孤单行走。 或使白日东西走,或使黑夜巡五更。 或乌黑而复白,或紫黑而黄青。 或大或小新养肥,或老或少旧时生。 或身上有灯火,或羽翼上琴筝。 或游虚空乱上下,或在草木乱纵横。 或无言行自出宅,或入土坑暂寄生。
【注释】 夜夜:每夜。抱佛:抱着佛像睡觉。朝朝:每日。还共起:一同起身(指念佛)。行住:行走、停留。镇相随:常常跟着。坐卧:坐着,躺着。同居止:始终在一起。分毫不:丝毫。如身影相似:像影子一样紧密相连。何在:在哪里。只这:这。语声是:声音就是。 【赏析】 这首诗是颂赞佛的。诗中用“夜夜”、“朝朝”等词写出了佛对信众生活的影响,表达了信众对佛的依赖和喜爱;而“分毫不相离”
【注释】: 率题六章 《太上老君传》说,老子著有“六章”,即《太上纯阳真经》和《黄庭内景玉经》。《太平御览》引《老君传》,作《太上玄元六行经》。《云笈七签》卷四一引《真诰》亦作《太上老君六行章》。《云笈七签》卷三八引《真诰》又作《太上玄元六通章》。《太平御览》引《真诰》又说:“六者,谓《老君说一通》《老君说二通》《老君说三通》《老君说四通》《老君说五通》《老君说六通》也。” 其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