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翕
【注释】 率题六章:指唐玄宗时,崔颢作的《黄鹤楼》诗。 其四:这是第四首。 叹世人不厌苦任自缠婴:感叹世人总是不怕吃苦,而自己却要受折磨。 肯入:怎甘愿。 七宝车:《淮南子·精神训》说:“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高诱注:“驾七宝之车也,黄金为轮,络疏象之皮,青琉璃为壁,木为舆床,五采旄羽以为旌旗,络以翡翠,靡鱼尾,瑇瑁为甲,匡距以立。”后来,人们就用“七宝车”形容皇帝的车。 宁归
【注释】 行路易:唐玄宗的年号。 其十五:指《行路易十五首》的第十五章,即第15章。 无我无人真出家,何须剃发染袈裟。 欲识逍遥真解脱,但看水牛生象牙。 译文: 摆脱世俗纷扰,真正出家的人不需要剃发和穿袈裟。 要认识真正的逍遥和解脱,只需看水牛长有象牙。 赏析:“无我无人真出家,何须剃发染袈裟。”这句诗的意思是说,出家人不必刻意追求形式上的“我”与“人”,也不必刻意去剃发、染袈裟。出家修行的目的
注释: 1. 劝谕诗三首:即《修空截三有》是唐代诗人玄奘的诗歌,共三首。 2. 其三:指《修空截三有》中的第三首诗。 3. 修空:修行空性,达到空性的境界。 4. 截三有:断绝三有烦恼。三有是佛教术语,指的是人世间的欲乐、生死、涅槃三种状态。 5. 精进作医王:精进是修行的方法,作医王是比喻,意思是以精进的精神去救治苦难,成为拯救众生的大医王。 6. 共弘调御法:共同弘扬和施行佛法
诗句释义: 1. "率题六章":指诗人在六章中提出的观点或主题。 2. "其五": 表示是第五部分的内容。 3. "第五章劝请仁贤背苦就乐":这是第五章的主题,劝勉仁贤之人摆脱困难,追求快乐的心境。 4. "愿子从为善":希望您追随善良之道。 5. "名价身为呈":名声和价值是您的体现。 6. "诸天散花下":天上的神仙们纷纷降临。 7. "飞梵来相迎":各种神佛都来迎接。 8.
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通过对“无情”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真理和解脱的追求。下面是逐句释义: 译文: 无情正是道,木石尽真如。 达时遍处是,不悟永乖疏。 行路易,路易真可乐。 刹那登正觉,不用披三教。 赏析: 1. 第一句:“无情正是道” - 关键词解释: “无情”指的是超越情感的态度或境界。 “道”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宇宙万物运行的法则或真理。 - 赏析: 这句诗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情感
注释:持戒如同天日,能照亮本有的身体。 照见家中的宝藏,同时听到额上的珍珠。 直接超越三界海,直达萨罗云衢。 一同达到等无间,一起证悟拘无拘。 赏析:这是一首劝人持戒的诗。诗人通过比喻和象征,形象地描绘了持戒的功德。"持戒如天日",比喻持戒就像阳光一样,照亮了我们的心灵;"能明本有躯",则是指持戒能够让我们的内心得到净化,提升我们的修为。"直超三有海",指的是持戒者可以超越生死轮回的苦海
注释:摆脱世俗回归本源,脱离名利断绝名相。 精神寄托在无上境界,体悟万物的合一。 赏析:这是诗人对人生的一种追求和向往。他希望摆脱世间的纷扰,回归到最初的本源,不再被名利所累,断绝一切名相。他的精神寄托在无上的境界,也就是超越一切的境界,他希望体悟万物的合一,达到与宇宙万物融为一体的状态。这是一种非常超脱、高远的人生态度
这首诗的译文是: 劝人不要违背佛法,就像船上的锚,一旦被打破就会沉没在大江大海之中。面临绝境时才想起佛祖,但志向和操行却难以改变。生命如同风中的灯,瞬间就会熄灭,难道能等待吗?即使身死罪仍存在,还会被拉向地狱的门。千苦万痛时刻都会出现,万般痛苦切肤入骨。独自承受着酷刑折磨,困顿之苦难以言表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名为《行路难》。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译文、注释和赏析: 1. 君不见正心修行诸佛子,以见非心故不忧。 - 译为:你看不见那些致力于心灵修行的佛陀们,因为已经认识到不是心,所以并不担忧。 - 关键词解释:正心修行(指修行正道)、诸佛子(指修行佛法的人)、见非心(指认识到不是心的状态)。 - 赏析:这里表达了对于修行者内心状态的认识,强调了超越世俗烦恼的重要性。
【注释】 率题六章 其二 第二章叹断高遂背元志 近背天宫乐,念苦暂羁斯。 舒散金来抱,流缁布交知。 唯仰相随善,依领使忘疲。 同登八位境,共乐宝莲池。 肉身变金体,妙果遂众奇。 译文: 我常常感叹高遂违背了原本的信仰和目标, 远离了天上的天堂音乐,忍受着困苦暂时被囚禁在这个地方。 我放开心胸拥抱着佛法的真理,与一切众生相互理解、相互沟通。 我只希望跟随善知识修行,依靠他们使我不再感到疲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