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月涧
达此宗 若论此道若须弥,根四部洲高无极。 日月循环无昼夜,毗岚纵作无变易。 欲达此宗须造颠,遍参闽楚几山碧。 一回见得亲,万叠巍峨只卷石。 注释: 1. 达此宗:指的是追求或理解某种境界或道理。 2. 若论此道若须弥:如果讨论这个道理就像讨论须弥山一样,须弥山是印度佛教中的一座大山,代表至高的真理。 3. 根四部洲高无极:根基稳固在四个洲之上,形容其高度和深度都达到无限。 4. 日月循环无昼夜
【注释】 学道如牧牛,寻牛须访迹:求学之道就像放牧牛,寻找牛的踪迹。 牛既已纯熟,牧乃便省力:如果已经把牛养得非常熟练了,那放牧就变得轻松多了。 靠壁旧乌藤,一朝生两翼:《庄子·外物》中说,大树倚靠在墙壁旁,长成了树根和枝条。比喻一个人在长期的磨砺下,技艺精熟,自然能成就大事。这里用“一朝”指一天,表示时间很短。 天地岂不大,去当六月息:难道天地不广阔啊,离开这里去,就像到了炎热的夏天一样。
【解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深情。“禅欲参兮道欲学,莫负娘生一双脚”是说你要参禅修道,不要辜负娘亲那双美丽的双足。“培塿不足登,蹄涔应易涸”意谓你如果只凭小溪小河之水来渡江过海,那是不行的。“观水须观百千溟渤之钜海,登山须登万丈嵩华之乔岳”是说要想看得远,必须从大海和高山中去看,不能只看眼前的小溪小河,要开阔视野。最后两句“高高高无极,深深深无底。一回见得亲,冥鸿千万里”,意思是
诗的逐句释义与注释: 1. 香林侍云门,阅十八寒暑。 - 香林:可能指的是修行或修炼的地方,象征精神或灵魂的升华之地。 - 云门:佛教中一个著名的地名,可能在这里指代高深的境界或修为。 - 阅十八寒暑:表示长时间在这个地方修行,经历了长时间的考验和磨练。 2. 刚把野狐涎,涴却所衣褚。 - 野狐涎:这里用“野狐涎”比喻世俗或凡胎俗骨的污浊之物。 - 所衣褚:指衣服
【注释】 雕匠羌若正:指雕刻佛像的工匠。 雕匠:雕塑匠人,这里指佛像。 羌:古时对西域少数民族的称呼。 若正:如果真能如此。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赠曹将军》。诗中赞美了佛教徒对于佛像的虔诚态度和对佛祖的敬仰之心,同时也批评了一些人只注重形式而忽视了实质的错误做法。诗中“有相”、“无相”二句,指出了一切事物都存在着本质与现象、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强调了在认识世界时必须抓住事物的本质
这首诗的格式是先给出诗句,再提供对应的译文,并且将关键的词语附上注释。最后,在诗的末尾加上赏析: 送钦禅人游岳 雪峰不登岳,辛苦事参访。 注释:雪峰(可能是指某个山峰的名字,但在这里并未给出具体信息)不登上岳山,辛苦地四处参访。 译文:雪峰之巅无法登临岳山,因此辛苦地四处参访。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僧人对岳山的参访经历,表达了他对岳山的向往和对参访过程的艰辛。"雪峰不登岳
【注释】 ①仁侄:指苏轼的弟弟苏辙。苏轼有五个兄弟,长子苏迈,次子苏迨、苏迈,三子苏过(字叔长),四子苏洵(字明允)、五子苏辙。苏轼排行第二,故称“仁侄”。 ②行脚:佛教禅宗语,意谓修行者到处云游,参访名山大川以修道。 ③莫只:不要只是。只,只须;玩水,泛指游乐。 ④江南:指今浙江一带,两浙:指今浙江省。 ⑤带眼:佛家语,意为能洞察事物的本质,即能看透事情的真相。带耳,倾听佛法。 ⑥数十年
【注释】 逸汝:指妙达。 赋一篇:作一篇诗文。 上宿道傍舍:在寺庙中住宿。 【译文】 送妙达往浙 你的短句意犹未尽,送你的长诗无法写。 不长不短赋一篇,恰好今天忙得很没有时间。 临别草草笑与言,真个参禅忘昼夜。 一回参到无参处,仍然在寺庙里住宿。 吴越青山千万重,挑个钵囊何处挂? 娘生两眼蓦然开,才知山僧真可骂。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妙达是作者的友人。此诗以简洁的语言、流畅的节奏
【赏析】 此诗是作者送别印空书记的即兴之作,其内容和形式都颇具特色。 首句“一印印空来点窄”,意思是说,印空书记将印出的字印在纸上时,字就象印出来的一样显得特别大,而字与纸之间却只有很窄的距离。这一句以夸张的手法,形象地表现出了文字的神奇和伟大。第二句“三贤十圣那可测”是诗人对印空书记的赞美。他认为,像孔子、孟子、庄子、墨子、老子等古代圣人,以及颜渊、子路、曾参、子夏等十位贤人
这首诗的译文是: 摘杨花,摘下杨花,唵摩尼吽㗶吒。 便这样会已经是错,不这样会更差。 一次撞见无面目的老骨头,方知元不在天涯。 注释: - 摘杨花(摘取杨花):比喻修行人对世间纷扰的超脱。 - 唵摩尼吽㗶吒(唵摩尼吽㗶吒:唵,梵语“嗡”的声调;摩尼,梵语“牟尼”,意为清净、智慧;吽,梵语“吽”,意为光明):《金刚经》中的一种念法,代表清净、觉悟和光明的力量。 - 便恁么会已是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