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重显
【注释】 颂一百则:唐宋两代,皇帝对有特殊贡献的人或事物,要写诗歌颂。这里指作者的好友卢公。卢公名景亮,字国华,是唐代著名画家,工画山水花竹,尤擅长水墨画,为“江南第一人”,被人们称为“江南画派”的创始人。卢公死后,人们为了纪念他,便把他的画像挂在龙牙山(在今江苏宜兴)上,并写了一首《卢公赞》来歌颂他。这首诗是作者对卢公一生的总结与评价。 龙牙山里龙无眼:意思是在龙牙山中,没有一条龙能看见
注释:曾骑铁马入重城,敕下传闻六国清。 犹握金鞭问归容,夜深谁共御街行。 赏析:这首诗是一首描绘诗人骑马进入繁华都市,听到关于六国的消息的诗作。首句“曾骑铁马入重城”,描绘了诗人曾骑着战马进入繁华的都城;第二句“敕下传闻六国清”,描述了朝廷颁布诏令,命令清除六国的祸乱;第三句“犹握金鞭问归容”,描绘了诗人在夜晚仍然握着金鞭,询问着归途的方向;最后一句“夜深谁共御街行”,则描绘了夜晚寂静的街道上
【注释】 颂一百则 其十六:颂,即诗。颂一百则是一首长篇赞颂诗,每句四字,共一百则。“其十六”是第16句。 古佛有家风,对扬遭贬剥(古佛指佛教徒,对扬指对佛):“古佛”,佛祖;“对扬”,对着佛祖;“遭贬剥”,受到贬斥和打击。 子母不相知:儿子与母亲互不相识。 是谁同啐啄:是谁共同遭受啄食的苦楚呢? 啄觉犹在,壳重遭扑(壳重指壳硬):啄食的痛苦还在,但壳却变得沉重起来,被击打。
【注释】 莲花荷叶报君知:以荷花荷叶比喻贤臣为君主所知。出水何如未出时:比喻未出仕时的贤士。王老:指王维,字摩诘,唐代著名诗人、画家。此诗为李白对王维的赞颂之词。一狐疑了一狐疑:比喻王维为人正直、不阿谀奉迎,故有“一狐疑”之说。 【赏析】 《颂一百则》,是一首赞美友人王绩(字无晦)的诗歌。王绩是盛唐时期的著名文学家,他的诗作以清新自然、质朴平易而著称。 李白在诗中称颂了王绩的品德和才华
【注释】 颂一百则:指唐代王梵志的《颂一百首》。太孤绝:非常孤单。孔铁锤:古代的一种大铁锤。楔(xiē):用木头制成的一种工具,用来夹住木料使它们固定在一起。阎浮树(yān fú shù):即阿罗汉,指佛门中的菩萨。骊龙:传说中龙属动物。别别:指和尚或尼姑。韶阳老人:指佛教传说中的佛陀。得一橛:得到一件东西。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诗人通过咏叹一件奇特的物件
这首诗的格式要求是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最后附上赏析。 诗句: 1. 倒一说,分一节,同死同生为君决。 2. 八万四千非凤毛,三十三人入虎穴。 3. 别别,扰扰匆匆水里月。 译文: 1. 倒说一说,分成一节,同生死与共为了君王决断。 2. 八万四千不是凤凰羽毛,三十三人进入虎穴。 3. 别别,纷纷扰扰匆匆如同水中月影。 注释: 1.
【注释】 “颂一百则”指唐代僧人道宣所编《大藏经》中的《四分律》有《十诵律》《十二门律》《五分律》等三部,称为“三时教”,共一千零八十种。“颂”是佛教徒唱诵佛经的一种文体,每篇都有韵文。 “无缝塔”,指建塔时不用砖石砌成,而用木料或泥土建造的塔。 “见还难”即一见之难。 “澄潭”,澄清的水潭。 “苍龙”指云彩。 【译文】 这无缝塔建在高高的悬崖上,一眼就能看到,但是人们想爬上去却很难。
【注释】 1.卢公:指卢照邻,唐代著名诗人。亦何凭:即“凭何”,凭借什么?也即凭何凭借。2.继祖灯:指卢照邻的《释疾文》。3.堪对暮云归未合:意即“暮云”与诗中的“暮云”是否吻合。4.碧层层:形容山色青翠,层次分明。5.赏析:这首诗是卢照邻的《释疾文》之二,作者在文中自述因疾病无法完成自己所作的文章,因此只能寄希望于天意。诗中通过描写晚霞和远山等景象,表达了自己的无奈和期待之情
《颂一百则》是宋代诗人释正觉的作品,其中“凛凛孤风不自夸,端居寰海定龙蛇。大中天子曾轻触,三度亲遭弄爪牙。” 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的豪情壮志,还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传达了对历史和文化的深刻感悟。 诗中的“凛凛孤风不自夸,端居寰海定龙蛇”描绘了一幅气势磅礴的景象。诗人以孤高的风为主体,表达了自己不屈不挠、独立自主的精神风貌。同时,“端居寰海定龙蛇”进一步强调了自己的地位和影响力
【注释】 1. 颂一百则:指唐代张说的《颂德颂》百篇,歌颂历代君主的功德。 2. 老新开:比喻新官上任。 3. 端的别:十分的分别。 4. 解道银碗里盛雪:意思是说银碗能装下像雪一样的美酒。 5. 九十六个应自知:意谓有九十六种美德的人应该自知。 6. 不知却问天边月:意思是说不应该知道的事情还去向月亮请教。 7. 提婆宗:即“菩提宗”,佛教术语。 8. 赤幡之下起清风:形容佛法普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