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育仁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译文、关键词注释以及赏析: 1. 萍风吹雁满汀洲,坐按湘弦乱古愁 - 释义:秋天的风轻轻吹过,水面泛起涟漪,大雁在空中排成V字形,飞向远方。我坐在岸边,弹奏着湘弦,心中充满了对古人的思念和忧愁。 - 译文:秋风拂过,水波荡漾,雁群在天空中排列成V形,向南飞翔。我坐在岸边弹琴,心中充满了对古人的思念。 - 注释:萍风(秋风吹起水面的浮萍)、汀洲(水边的平地)
【注释】 庚子:指公元1790年(清乾隆五十五年)。都:指北京。黄尘:尘土飞扬。九陌:京城的街道。转:忽然。惊雷:形容尘土飞扬,声音巨大。如龙:像龙一样。岂:难道。有媒:有什么作为。献赋:写文章。十年:指作者十年来一直在京为官。犹:比。汉戟:汉朝的权杖。重译:多次翻译。见:见到。秦灰:指秦始皇陵墓前的石碑。青词:一种文体,是向皇帝进呈的颂扬功德的文字。家令:对人称呼的谦称。无家:没有家。黄𧟌
【注释】湘灵:湘水女神。鼓瑟:弹奏琴瑟。夜凄清:夜晚的景色凄凉,声音凄厉。云暗苍梧:指云气昏暗,遮住了苍梧山。九疑:在今广西全州县西南,相传为舜葬处。青:青山。解佩:指解开佩玉。上宾:指舜帝。沧波:指苍梧江,因江色苍翠而得名。【赏析】此诗首句起势不凡,写“湘灵”之悲。“鼓瑟”,即弹琴,湘灵以琴声抒发内心悲凉之感,使整个画面都笼罩在一片凄清的气氛中。次句写“云暗苍梧”。由于“鼓瑟”之声
这首诗是诗人出京前在洛阳的一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故国长安的怀念。下面是逐句的释义和赏析: 1. 铜仙辞月易潺湲 - 关键词:「铜仙」指的是传说中的一种神物,据说能保佑人平安;「辞月」则是告别月亮,这里可能暗示了诗人离别的情绪。 - 译文:「铜仙」告别月亮,显得容易悲伤。 2. 曾指铜驼戒夜寒 - 关键词:「铜驼」是一种古代的神兽雕塑,常用来象征坚固与不朽;「夜寒」则描绘了夜晚的寒冷景象。 -
诗句解析: 1. 东求沧海念还珠,刖足重来泣座隅。 - “东求沧海”:指向东寻求大海(比喻寻找真理或理想的地方),“念还珠”:比喻希望恢复名誉或得到认可。“刖足重来”:形容经过挫折后再次站起来,比喻经历苦难后的归来。“泣座隅”:指在座位的角落哭泣。 - 注释:诗人在旅途中向东寻找理想的归宿,期望能够实现自己的价值并恢复名誉,尽管遭受挫折和痛苦,但仍然坚定地返回故乡。 2. 去国欲从吴市隐
大笑苍蝇蚓窍闻 城南石鼎调翻新 欲言不敢思公子,私泣何嫌近妇人。 醉语灞陵呵夜猎,啸声山鬼唱秋坟。 绮词填满离骚怨,只为婵媛苦忆君。 注释: - 大笑苍蝇蚓窍闻:形容声音大得连细小的虫蝇也能听见,表现出声音的强烈和响亮。 - 城南石鼎调翻新:指用石头做的鼎被翻新或修复,可能暗示某种变革或重生。 - 欲言不敢思公子:想要说话却又不敢对某人表达思念之情,表达了一种复杂的感情状态。 -
庚子年(1180),作者因避乱而从京城出走,留别京城。 西山化鹤复来归(西山的仙鹤归来),城郭人民事事非(京城里的人们和事都变了)。 目断嵇琴成绝调(眼望嵇康弹奏的曲子已成绝响),心游羿彀愿忘机(心中遨游于后羿射日的机巧中,忘掉了世俗之烦忧)。 请看国破家何在(看看国家破碎,家当哪里还有),还望天高照肯微(还希望苍天能高高照耀,让那微弱的光)。 钟鼓寂然谁问阙(寂静的钟鼓声中
【注释】 卫辉府:今河南辉县市。 朝歌:古地名,在今河北邢台市西南。 凭轼:古代乘车时,人在车中倚靠车前横木为凭的代称。 宣室:汉未央宫,刘邦曾在此接待过大臣和将领,后来成为皇帝召见大臣的地方。 东瓯:古国名,今浙江温州一带,后泛指东南地区。 投笔请缨:东汉初年,少年将领陈汤被征召去前线抗击匈奴,他辞别妻子,表示要为国出力,不再卖文为生,后来果然战功卓著。 【赏析】
望庐山瀑布 李白眼中壮丽自然画卷 1. 香炉峰与庐山瀑布 - 庐山地理位置及自然环境 - 香炉峰独特景观及其命名由来 - 瀑布飞流直下,壮观景色描绘 2. 瀑布景象艺术化表达 - 瀑布高度与落差之夸张描写 - 飞电白虹等比喻手法展现其奇伟 - 诗人对瀑布雄壮之美赞颂 3. 瀑布与天象交融 - 银河坠落形容瀑布壮观景象 - 九天高远象征瀑布高度与落差 - 云天里半洒云天里,描述瀑布飘渺感 4.
庚子闰中秋京师望月 闺中相望忆长安,今夜长安只独看。 圆向别时偏照泪,歌传远上不胜寒。 注释: - 庚子闰中秋:在闰年的中秋节。 - 京城:指唐代的京都长安。 - 闺中:女子居住的地方。 - 望月:即赏月。 - 长安:古时候对今北京一带的称谓。 - 今夜长安只独看:今夜只能独自在长安城观赏月亮。 - 圆向别时偏照泪:月亮圆的时候好像能映出泪水一样,因为别离时流泪而特别明显。 - 歌传远上不胜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