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明震
【注】重过:又经过。 【注释】 ①短日荒荒入乱流:短日——指白昼。荒荒,荒凉的样子。乱流,指乱流的江水。②隔年重见望津楼:隔年——隔了一年。望津楼——指望春楼,即望春楼旧址在樟树镇。③樯梢一雁悄然立:樯梢,桅杆。④天外群山相向愁:天外——指远处的天空。相向愁,指相互对望着发愁。⑤论世不妨存幻想:论世——议论世道。存幻想,指保留幻想。⑥微吟时复触沉忧:微吟——低声吟咏。时复,经常。触——触动
庚戌十一月出都口占 尘外阴沉觉有霜,天东初月照昏黄。 十年错料成今日,一醉拚教进急觞。 高树乱鸦呼晚霁,西山残雪剩微光。 风幡自动心无着,留待沧桑话短长。 注释: 1. 尘外阴沉觉得有霜:形容景色显得有些冷清和压抑。 2. 天东初月照昏黄:描述天边初升的月亮,光线柔和,颜色呈黄色,映照在天空中。 3. 十年错料成今日:意味着过去的错误决策或预测导致今天的局面。 4. 一醉拚教进急觞
【注释】 南安:今福建南安市,在福建省东南部。十日:十天。炎方:炎热的地方。愔愔:细密貌。断送:指春天将尽。作早秋:指天气转凉。鹜(wù)鸟:野鸭。群立独立:一群群的鸟儿各自独立地站着。奇峰:奇形怪状的山峰。冥搜:指冥思苦想,苦苦思索。眼前事了:眼前的事物都已处理完。未全可:不完全妥当。胸次:胸怀。月明:比喻心境明朗,不受外界干扰。真不愁:真正不忧愁。便拟:打算。从容:不慌不忙的意思。理归棹
【诗句释义】 行县至雩都入山寺避暑夜雨不寐:我到行县,来到雩都(今江西于都),进入一座山中的寺庙避暑,晚上雨中不能入睡。 四围修竹一山风:四周被修长的竹子包围着,只有一阵凉爽的山风吹拂过来。 避暑人来佛殿空:为了躲避炎热,人们来到寺庙,佛殿里却空空如也。 扰攘虫飞灯影外,微茫秋在雨声中:在嘈杂的虫声和摇曳的灯火之外,秋天的景色似乎变得模糊不清。 昨非未必今皆是,世短终知境不穷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语言和表达技巧的综合赏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等。 “借得邻家几树阴,朝朝呼客听流莺。”这两句的意思是:我借来了邻家的树木遮阴,每日早晚都招呼朋友来聆听树上的莺鸣声。 “敝冠不脱山林气,弱句先除儿女声”这两句的意思是:我的帽子破旧,没有摆脱山野的气息;我写的诗句幼稚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首先要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然后结合注释和题目要求进行赏析。本诗是一首七言绝句,作者在南安郡城得到朋友从京城寄来的书信。信中说:“吾兄自入长安,久居禁掖,与诸公为僚吏,日侍笔砚,颇知朝事。又得亲族书,云:某月某日,于东市取一鼠,乃大宛国所献者,盖已死,今藏之。若欲闻见,可遣人往取。”此诗就是写给好友的回信。 【答案】
章江晚泊 日没群峰争向西,片帆东指客程迷。 江山寥落同萤照,城郭苍茫与雁齐。 久坐欲呼河汉语,苦吟如索肺肝题。 风含百种凄凉意,吹入人间作笑啼。 译文: 太阳落山,山峰竞相向西延伸。一叶孤帆向东驶去,旅途迷茫。 江河两岸的景色荒凉冷落,如同萤火虫照亮一般。城墙古老模糊,与飞雁并肩。 久坐之后想要呼唤河水,像在呼唤自己的语言,苦苦吟咏,仿佛在寻求心灵的慰藉。 风吹来各种凄凉的感觉
【注释】 城头:指城墙上。望夕阳西没:指看到夕阳西沉。残阳:即落日,这里指夕阳。堕地迟:落下得比较慢。望中:在望的时候。灯火转迷离:指夕阳的余晖照在城上,灯光显得迷离不清。群山:指群山环绕的地方。偃蹇:形容高耸的样子。都:全。双雁:成对的鸟。回翔:回旋飞翔。何所悲:有什么可悲伤的。暝:同“暮”,傍晚。一暝欲收:傍晚就要收起了。江海:泛指江河湖海。接:接近。混茫:模糊不清。篱边:指城墙边的篱笆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杨万里所作,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经历的感慨以及对自然景色的热爱。 译文 四月十五日,重临南安城头夜走。 岁月悠悠人事已变,溪流依然绕墙流淌。 明月入怀添悲愁,野鸟呼唤伴我共苍茫。 身为客中知官味,山外看山惜夜光。 听说今年渐渐要聚众,边风吹过总令人凄凉。 1. 诗句注释: - “四月十五日,重至南安城头夜走”:这一句描述了诗人在四月十五日这个特定的夜晚重新回到南安城头散步的情景。
居南安十日书寄伯严 词人例作伤时语,真感何因入肺肠。 物论齐无书万卷,国身通有泪千行。 羡君遗世换诗骨,笑我倾愁挥夕阳。 琢句未除文字障,不知文字已沧桑。 注释:词人经常写伤感的诗句,这些诗句为什么能深深打动人的心?是因为人们议论纷纷(对词人怀才不遇的遭遇感到不满),还是因为这些诗句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 “物论齐无书万卷,国身通有泪千行”:指社会舆论纷纷指责(词人)怀才不遇